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分泌代谢病学》

    济生肾气丸加味配合针刺治疗老年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

    发表时间:2011-09-14  浏览次数:497次

      作者:亚东,JIN,ChengLie(金承烈  作者单位: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所内分泌科,吉林 长春 130021)

      【摘要】目的 观察济生肾气丸加味配合针刺治疗老年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糖尿病并发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采用控制血糖、排尿训练、营养神经等基础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口服中药,同时针刺配穴,30 d为1疗程。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和60%,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济生肾气丸加味配合针刺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病变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病变,针药治疗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属中医学中的“癃闭”、“淋证”范畴。主要因为消渴日久,耗气伤阴,损伤阳气,加之老年人体质渐弱、精气日衰,肾之元阴元阳均已亏虚,使中气下陷或命门火衰,不能蒸腾气化,导致膀胱气化无权,小便排出困难;或膀胱开合失司出现小便失禁等〔1〕。其临床治疗比较棘手,不易奏效。作者对济生肾气丸加味为主,同时针刺配穴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进行了疗效观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病例均为本院门诊和住院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30例,女18例,男12例,年龄61~72岁,平均(65.7±4.1)岁,病程5~20年,平均11.5年;对照组30例,女20例,男10例,年龄63~70岁,平均(64.8±2.4)岁;病程6~18年,平均12.1年。两组临床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符合1999年WHO提出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即空腹血糖≥7.0 mmol/L、餐后2 h血糖或随机血糖≥11.1mmol/L,并符合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诊断,参考《泌尿外科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2〕及《实用糖尿病学》〔3〕制定:①有糖尿病病史,符合诊断标准。②临床表现:早期常无症状,表现为膀胱增大,残余尿增多,清晨尿量增大。中期逼尿肌受累,尿流变弱,排尿时间延长,排尿时需要更用力,以及出现排尿不净,滴沥等现象。晚期则出现尿潴留及溢出性失禁。③B超示膀胱有残余尿。④排除尿路感染、尿路梗阻性疾病及合并创伤致膀胱部位病变。

      1.2.2 中医辨证

      根据病人主诉及舌诊、脉象,证见腰膝酸软,下半身常有冷感,小便不利,尿淋沥不尽,夜尿频,排尿时间延长,舌质淡胖、苔薄白,脉沉细迟,辨证为肾元亏虚、肾阳不足型。

      1.3 方法

      1.3.1 对照组治疗

      血糖控制:严格糖尿病饮食,口服西药降糖及胰岛素治疗,使空腹血糖6.1~7 mmol/L及餐后2 h血糖7.8~10 mmol/L。排尿训练:指导病人定期排尿,不论有无尿意,每隔3~4 h定时排尿1次,排尿时要耐心等待,并压迫下腹部,协助将尿液排尽。每次排尿过程可出现2次或3次排尿现象,不要误认为1次排尿即可排尽尿液。神经营养:维生素B1 20 mg,日3次口服,维生素B6 20 mg,日3次口服,生理盐水250 ml+注射用甲钴胺1 000 μg,日1次静脉滴注。

      1.3.2 观察组治疗

      除上述对照组基础治疗外,给予口服济生肾气丸加味:熟地30 g、山萸肉15 g、茯苓20 g、山药20 g、泽泻15 g、坤草15 g、黄芪30 g、地龙15 g、鬼箭羽30 g、仙灵脾15 g、肉桂3 g、柴胡9 g、升麻10 g。舌淡体胖有齿痕,四肢不温者加菟丝子12 g、巴戟天10 g;舌苔白腻者加砂仁10 g、石菖蒲12 g;如伴气短乏力、腹泻者加白术15 g;如伴肢体疼痛、舌有瘀斑者加葛根12 g、细辛5 g。水煎取汁150 ml,日2次口服。针刺配穴:阴谷、肾俞、三焦俞、足三里、阴陵泉、中极、三阴交、血海。

      治疗期间,所有病例定期监测血糖,有严重尿潴留或尿失禁者配合留置导尿。所有病例治疗前后均观察排尿次数、每次尿量、B超膀胱残余尿量。

      1.3.3 疗效标准

      两组治疗2个月后判定疗效。显效: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小便畅通,B超膀胧残余尿量<50 ml;有效:治疗后临床症状好转,偶有遗尿感,B超膀胱残余尿量50~200 ml;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无明显好转,或不能自行排尿,B超膀胱残余尿量未明显减少。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数据以x±s表示。

      2 结 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排尿次数、每次尿量、B超膀胱残余尿量比较

      3 讨 论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发生率为25%~87%〔4〕,有文献报道显示50岁以上发生率高〔5〕。本病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国内外尚无确切疗法。本病从多方面导致了瘀血的发生,本文观察组治疗以活血利水治其标,故方中重用熟地滋阴补肾为君药,山萸肉、山药、黄芪、肉桂共为臣药,山萸肉、山药、黄芪补肝脾而益精血,加以肉桂之辛热,助命门以温阳化气,君臣相伍,补肾填精,温肾助阳,乃阴中求阳之治。生黄芪益气健脾,恢复脾脏健运、升清、统血诸职,药用生者,以防其温燥伤阴。丹参、鬼箭羽、仙灵脾、坤草为佐药。丹参、鬼箭羽活血化瘀,仙灵脾温肾壮阳,泽泻利水渗湿、泄热使诸补药补而不腻,坤草活血利水。统观全方,诸药合用,脾肾双补,以补肾为主,健脾活血为辅。现代药理显示,方中多数药物都具有免疫增强或免疫调节作用,包括黄芪、丹参、茯苓、山药、肉桂、山萸肉、仙灵脾,熟地、鬼箭羽具有降血糖作用,泽泻、鬼箭羽、仙灵脾具降血脂作用,黄芪、丹参、泽泻具有醛糖还原酶抑制作用,黄芪、坤草、泽泻、茯苓、山萸肉有利尿作用,熟地、山药、仙灵脾具抗缺氧作用,肉桂、丹参、坤草、山萸肉、鬼箭羽、仙灵脾具改善微循环、抗血小板聚集、扩血管、降低血液黏稠度、抗血栓形成作用,黄芪、丹参、泽泻、山萸肉还具有抗氧化作用等,以上诸药药理作用因基本与现代医学对糖尿病神经源性病变的病理机制相对应,而产生较好疗效〔6~8〕。

      针刺足太阳膀胱经之肾俞、三焦俞、中极和阴谷,俞募相配,调理膀胱气机,以通小便;足太阳膀胱经之募穴中极配合足太阴脾经之阴陵泉与三阴交健脾利水,助膀胱气化,通水道以利小便,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相表里,共助膀胱气化取穴足三里;足太阳膀胱经之肾俞、三焦俞温阳益气,补肾利尿;配合血海以化瘀通络。

      【参考文献】

      1 夏世澄.清肺饮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37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05;37(6):41.

      2 葛宏发.泌尿外科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176.

      3 蒋国彦.实用糖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246.

      4 孙 红,武治津.女性糖尿病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尿动力学表现〔J〕.中国糖尿病杂志,1999;7(1):49.

      5 王东文.糖尿病膀胱研究近况〔J〕. 现代实用医学,2005;17(8):4569.

      6 李先荣,康 永,程 霞,等.注射用黄芪多糖药理作用的研究3.对血糖及肝糖原含量的影响〔J〕.中成药,1989;11(9):323.

      7 张国庆,周云平.部分中药或其成分对大鼠晶体醛糖还原酶的抑制作用〔J〕.中国中药杂志,1989;14(9):45.

      8 郝志奇,杭秉茜,王 瑛.山药水煎剂对实验性小鼠的降血糖作用〔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1;22(3):15860.

    ↑上一篇: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及相关因素分析
    ↓下一篇:糖基化终产物对人肾系膜细胞趋化因子RANTES表达的影响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