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分泌代谢病学》

    肝源性糖尿病52例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1-08-05  浏览次数:519次

      作者:刘宝华,袁翠云  作者单位:475001 开封 河南省开封市第六人民医院

      【关键词】 慢性肝病,糖尿病,肝源性糖尿病

      肝脏是糖代谢的重要器官,慢性肝脏损伤往往影响正常糖代谢,甚至出现糖耐量减退或糖尿病,这种继发于慢性肝实质损害的糖尿病,称为肝源性糖尿病。现将我院收治的52例肝源性糖尿病患者资料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4年3月~2006年8月我院收治肝源性糖尿病患者52例,年龄30~63岁,男34例,女18例;肝病病程3~10年;慢性肝炎轻度8例、中度18例、重度14例,肝炎后肝硬化12例。肝病诊断标准按2000年西安全国第八次传染病及寄生虫病会议制定标准[1]。用ELISA法查HBVM阳性44例,抗HCV阳性8例,HBVM与抗HCV均阳性4例。

      1.2 肝源性糖尿病诊断标准 ①糖尿病发病前有肝病史;②无糖尿病的既往史和家族史;③有明确的肝功能损害及肝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生化检查或组织学证据;④符合WHO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2];⑤血糖和糖耐量的好转或恶化与肝功能的改变呈一致性。排除利尿剂、糖皮质激素、降压药、避孕药等药物引起的糖代谢紊乱。

      1.3 临床表现 有慢性肝病的一般表现,如食欲不振,乏力、尿黄等,10例患者有较明显的糖尿病症状,如多饮、多尿、消瘦等,但多数无明显食欲亢进(可能与肝病有关),治疗前空腹血糖为8.60~15.84 mmol/L。

      1.4 实验室检查 血糖、肝生化指标均采用LX20型全自动生化仪,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8周分别测空腹血糖(Bs)、血胰岛素(IRI)水平及血清谷丙转氨酶(ALT),结果见表1。 表1 肝源性糖尿病患者治疗前后血清ALT、Bs及IRI均值对照(略)

      1.5 治疗及转归 52例肝源性糖尿病的患者依据血糖、尿糖升高情况给予不同治疗。血糖轻度升高者适当控制饮食,并给予积极保肝、抗病毒治疗,较重者酌情应用胰岛素或双胍类药物治疗。52例肝源性糖尿病患者中,发生心、肾血管10例,未见末梢神经炎及酮症酸中毒。52例肝源性糖尿病者Bs、IRI水平治疗前后随血清ALT的变化而变化。当ALT呈最高峰值时,Bs及IRI亦较高,而当治疗后随着肝功能恢复,ALT呈低水平时,Bs及IRI亦随之下降,经相关显著性检验呈明显正相关。

      2 讨论

      肝源性糖尿病发病机理未明,目前认为与胰岛素受体的基因突变关系密切,突变的结果导致细胞表面胰岛素受体数目减少及功能缺陷,一方面使之与胰岛素亲和力下降,另一方面使受体的酪氨酸激酶活性降低,直接干扰胰岛素在体内的作用[3]。另外,还与下列因素有密切关系:①慢性肝病时胰岛素的分泌与代谢异常;②患肝病时参与糖酵解及三羧酸循环的多种酶活性降低,肝糖原合成降低,肝摄取和氧化糖的能力下降,调节糖代谢功能减退;③肝炎病毒及其免疫复合物或毒物可直接损害胰岛β细胞[4];④营养缺乏可使胰岛β细胞变性,高糖饮食和静脉输注大量葡萄糖也能刺激胰岛β细胞,使之衰竭;⑤目前已认识到乙肝病毒的泛嗜性,它不仅侵犯肝脏,而且在许多肝外组织如胰腺、肾脏、白细胞等均有广泛表达。Shimoda曾在18例乙肝患者的胰腺组织中检测到HBV抗原与肝内HBV抗原量呈平行关系[5],但目前尚无证据证明乙肝病毒能对胰腺造成损害。

      通过52例肝源性糖尿病的资料分析,首先,要早期积极治疗慢性肝炎,由于肝脏对糖代谢具有重要影响,故肝源性糖尿病的治疗应把肝病的治疗放在首位,减轻肝细胞损伤,避免肝硬化形成是减少肝源性糖尿病发生的根本措施。其次,临床上对慢性肝炎患者,应常规检测Bs、餐后2 h血糖、IRI水平及胰岛素抵抗指数,及时发现糖耐量异常及肝源性糖尿病患者,并积极治疗原发病,改善肝功能。肝源性糖尿病患者原则上禁用磺脲类制剂,胰岛素具有降血糖、促进肝糖原合成的作用,当饮食控制及适量应用降糖药物控制血糖不理想时,应尽早应用胰岛素治疗。经过对本组患者的观察可见,随着治疗后肝病的好转,糖尿病的病情亦有所缓解,所以肝源性糖尿病的转归依赖于肝脏疾病的转归。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19(6):5662.

      2 傅祖植.内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87815.

      3 陈家伦.胰岛素抵抗与代谢病、心血管疾病.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1993,25(4):4748.

      4 张霞,沈鼎明.肝源性糖尿病的研究进展.中华肝脏病杂志,2002,10(6):476477.

      5 Shimoda T, Shikata T, Karasawa T, et al. Light microscopic localization of hepatitis B virus antigens in the human pancreas.Possibility of multiplication of hepatitis B virus in the human pancreas.Gastroenterology, 1981,81(6):9981005.

    ↑上一篇:Graves病患者甲亢性肝损害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下一篇: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糖尿病肾病的关系及叶酸、甲钴胺干预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