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分泌代谢病学》

    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新诊断2型糖尿病28例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1-08-12  浏览次数:496次

      作者:朱永瑶 张宝庭 钟翠琼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石龙人民医院 内分泌科(511700)

      【摘要】目的 观察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和血糖控制情况。方法 对初诊28例2型糖尿病患者给予每天多次胰岛素强化治疗2个月。比较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血糖(2 h PG)、空腹C肽、糖化血红蛋白(HbAlc)。结果 胰岛素强化治疗后FBG、2h PG、空腹C肽、HbAlc均明显下降,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第一时相分泌,(P<0.01)。结论 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可显著改善胰岛素细胞功能,迅速控制高血糖,治疗时间短,是治疗糖尿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关键词】 糖尿病,2型,胰岛素,强化治疗

      胰岛素强化治疗目的是短期内使用胰岛素使血糖控制至正常水平,通过饮食和运动的治疗,部分患者认可使血糖维持正常。2005~2006年我们对新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短期强化治疗,现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本组28例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男性15例,女性13例,年龄35~62岁,平均年龄(51.42±3.58)岁。均符合WHO1999年糖尿病诊断标准。全部患者均无经过任何降糖治疗,其中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2例,高血压病5例,血脂异常6例。

      1.2 方法 全部患者都接受糖尿病饮食和运动疗法,同时给予每餐前速效胰岛素(诺和锐),睡前中效胰岛(诺和灵N),根据患者血糖情况调整胰岛素用量,采用美国强生稳步型血糖仪监测指尖血糖。目标血糖为空腹血糖<6.1 mmol/L,2 hPG<8.0 mmol/L,HbAlc<7%,血压<130/80 mm Hg。胰岛素β细胞功能:使用标准馒头餐试验,试验前一天晚上8时后不再进食,次日早晨抽血查空腹血糖和C肽,10 min吃完用富强面粉100 g制成的标准馒头2个,测餐后60 min、120 min 血糖和C肽。经胰岛素强化治疗后2个月按上述方法复查血糖和C肽。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数据以±s表示。

      表1 胰岛素强化治疗前后比较(略)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1。

      2 结果

      所有28例患者经过胰岛素治疗后血糖、血压达标,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见表1。治疗后患者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明显改善,2个月后8例患者仅用饮食和体育运动就能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内,11例需继续服用口服降糖药,9例需用2次预混胰岛素治疗。

      3 讨论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逐年上升,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与外国发达国家相比虽然并不高,但幅地人口众多,同时随着经济迅速发展和生活富裕,糖尿病患病绝对人数高居世界之首[1]。2型糖尿病发病机理主要是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所谓的胰岛素抵抗是指机体对一定量(或一定浓度)胰岛素的生物学效应减低,主要指机体胰岛素介导的葡萄糖摄取和代谢能力减低,包括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反应性下降。胰岛素分泌缺陷是β细胞功能的进行性减退,持续高血糖的刺激会进一步加重β细胞功能损害和胰岛素抵抗。早期2型糖尿病主要表现为胰岛素第一时相分泌消失,第二时相分泌延迟,也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分泌量可为正常或高于正常;第二阶段: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分泌量低于正常,由部分代偿为失代偿。2型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主要针对减轻胰岛素抵抗和改善β细胞功能,英国糖尿病前瞻性研究(UPKDS)结果显示在糖尿病确诊时至少有50%β细胞功能受损害,并且随着病程延长,胰岛β细胞功能呈进行性下降趋势。葡萄糖毒性假说认为:β细胞在长期高血糖的影响下,可发生对葡萄糖的不敏感甚至出现不可逆的操作,从而形成高血糖→β细胞功能下降→高血糖的恶性循环[2]。为打破这种恶性循环,提出β细胞休息疗法,即胰岛素短期的强化治疗,采用每天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短时间内使血糖达到正常水平 ,重建对饮食和运动疗法的反应性,甚至可较长一段时间内不要降糖药物治疗就能使血糖维持正常范围。Del等研究表明[3]:早期时相胰岛素分泌可以迅速抑制内源性萄萄糖产生,并抑制餐后血糖升高。持续高血糖是诱发β细胞功能衰竭的最主要原因,严格控制血溏可最大程度的保护β细胞功能,延缓其凋亡。我们采用短期胰岛素的强化治疗就是要消除高血糖对胰岛素分泌和抵抗的不利影响,解除糖毒性和脂毒性对胰岛素受体的损害作用,使已受损伤的β细胞中约有40%~50%得以修复并恢复功能[4],从而防止或延迟并发症的发生,这是糖尿病治疗的关键。本临床观察到初诊时空腹血糖越高,尤其FBG>20 mmol/L患者的β细胞功能恢复的越好。

      在临床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患者甚至部分非专科的医务人员对胰岛素治疗有误区,缺乏相关的糖尿病治疗知识,因而对初诊糖尿病患者实行胰岛素治疗也存在一定困难。通过糖尿病知识的宣教,使患者重新认识到胰岛素治疗的优点,但要使更多患者自觉接受胰岛素治疗,还有赖于广大医务人员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 张惠芬,迟家敏,王瑞萍,主编.实用糖尿病学[M].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

      [2] 张 静,张建华.初诊糖尿病患者β细胞功能状况与血糖水平的相关性分析[J].临床内科杂志,2004,21(8):553554.

      [3] Del prato S,Tiengo A.The importance of firstphase insulin secretion:implication for the theraphy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J].Diabetes Metab Res Rev,2001,17(3):164.

      [4] 许岭翎,赵 青,向红丁.不同病程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与胰岛素缺陷[J].临床内科杂志 ,2004,21(9):594596.

    ↑上一篇:足部震动觉检查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价值
    ↓下一篇: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糖尿病肾病170例临床分析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