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分泌代谢病学》

    血府逐瘀口服液治疗分泌性中耳炎55例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1-07-01  浏览次数:535次

       作者:方夏兰 作者单位:浙江省玉环县中医院 玉环 310000

      【摘要】 探讨血府逐瘀口服液结合西医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2例分泌性中耳炎随机分为两组,运用血府逐瘀汤口服液结合西医治疗作为治疗组55例,纯西医治疗分泌性中耳炎作为对照组50例。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对照组总有效率75%。[结论]血府逐瘀口服液结合西医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有明显疗效。

      【关键词】 分泌性中耳炎;血府逐瘀口服液;疗效观察

      分泌性中耳炎为耳鼻喉科门诊的常见病,且发病率较高,常反复发作,是引起患者听力下降的常见病之一[1],成人和儿童均可发病。目前治疗方法较多,疗效各异。 自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院运用血府逐瘀口服液结合西医治疗分泌性中耳炎55例,通过对照和随访观察效果明显,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共105例,年龄7~65岁,病程1月~2年,男性65例,女40例,并经CT,视屏鼻内窥镜检查,排除鼻、鼻咽部肿瘤等疾病。声导抗检查B型60例,C型45例。电测听检查气导0.5khz,1khz,2khz听力损失均值15~35DB,其中伴有鼻咽部慢性炎症13例,鼻窦炎7例。随机分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口服血府逐瘀口服液,对照组纯西医治疗,患者均在门诊治疗。

      1.2 治疗方法

      门诊初诊病例经确诊后,治疗组外耳道常规消毒,用5号针头注射器在鼓膜紧张部前下象限穿刺抽出积液后,用地塞米松2mg+糜蛋白酶2000万U鼓室注射冲洗,并配以口服抗炎及糖皮质激素口服1周,鼻内喷血管减充剂,并同时口服血府逐瘀口服液10ml,3次/d,连服2周,儿童量逐减,每周复查1次,对照组纯西医治疗,伴有鼻窦炎的患者同时积极治疗鼻窦炎。

      2 结果

      治疗组第1周患者耳闭塞感明显减轻,第2周开始听力基本恢复正常,局部检查耳鼓膜标志清,声导抗鼓室图呈“A”型,电测听检查气导曲线恢复与治疗前基本持平,总有效率95%,随访3~6个月未见复发,两组治疗结果见表1。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略)经x2检验两组有效率有显著性意义(P<0.05)。

      3 讨论

      分泌性中耳炎(OME)是以鼓室积液及传导性耳聋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疾病,成人及儿童均可发病,常反复发作或迁延难愈,其发病机制主要为咽鼓管阻塞引起中耳负压至中耳黏膜静脉扩张、瘀血,使血管壁的渗透性增加,鼓室出现渗出液等一系列病理改变[2]。纯西医治疗短期有一定疗效,对反复发病的患者疗效较差,且长期用药易产生耐药及存在一定的副作用。

      中医认为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因此气血失调导致气滞血瘀是疾病发生的主要病理基础之一,治疗大法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疏其气血,令其条达,而至和平”。现代医学认为中医学中的气滞血瘀与微循环障碍有相同的内涵,活血化瘀不仅能改善病灶局部的血液循环,增加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强吞噬细胞的活力,而且具有免疫调节作用[3]。临床实践证明,在西医的治疗基础上,运用血府逐瘀口服液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有明显的疗效,在门诊复诊中发现鼻咽部黏膜慢性炎症均有不同程度好转,鼻窦炎患者鼻塞流涕等症状亦明显改善,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陈亮, 黄以乐.分泌性中耳炎病因及发病机制概述[J].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分册,2001,25 (3):135138.

      [2]黄兆选,汪吉宝.实用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人民出卫生出版社,2005:68.

      [3]郭宏.现代耳鼻咽喉疾病中医诊疗学[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2005:8.

    ↑上一篇:重组人载脂蛋白E3在毕赤酵母中的分泌表达及鉴定
    ↓下一篇:前列腺精子结合蛋白的二维凝胶电泳及质谱分析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