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分泌代谢病学》

    胰岛素泵与多次皮下胰岛素注射临床效果比较

    发表时间:2011-03-17  浏览次数:519次

      作者:郑宝玲 马京华  作者单位:050017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三人民医院(郑宝玲);河北医科大学护理教研室(马京华)

      【关键词】 胰岛素泵;多次皮下注射;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由于血糖失控高出正常水平所造成的全身性进行性疾病,并发症多,且严重。目前胰岛素仍是治疗糖尿病最安全有效药物之一,一个国家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比例,体现了其糖尿病治疗水平。胰岛素的强化治疗是指为达到近乎正常的血糖控制需每天多次注射胰岛素,并根据血糖调整胰岛素用量,它是预防和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首要措施。目前,胰岛素强化治疗的方法主要有多次皮下注射法(MSII)和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法(CSII)两种方法。本研究把我院120例Ⅱ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哪种注射方法更有助于血糖的控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至2008年120例糖尿病住院患者,其诊断均符合199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标准。随机分为2组:CSII组60例,男25例,女35例;平均年龄(50±6)岁;MSII组60例,男29例,女31例;平均年龄(46±8)岁。2组治疗前均无联合口服药,原始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均严格按照糖尿病标准热量饮食、运动相对固定,并且都接受糖尿病知识教育。

      1.2 方法

      CSII组遵医嘱采用珠海福尼亚泵IP101型,短效胰岛素置于胰岛素泵内,通过皮下埋置针头,24 h持续输注基础剂量的胰岛素及三餐前追加剂量,医生根据血糖和病情调整胰岛素用量。MSII组采用三餐前皮下注射短效胰岛素,必要时睡前加用中效胰岛素,根据血糖水平随时调整胰岛素用量。

      1.3 血糖监测方法

      2组均采用罗氏血糖仪、丹麦诺和诺德公司生产的基因工程人胰岛素。每日监测空腹及三餐后2 h血糖,部分患者监测凌晨3:00血糖。血糖控制目标值临床以空腹血糖≤7.0 mmol/L,餐后2 h血糖≤10.0 mmol/L为达到强化治疗的目标值。低血糖发生次数以患者有自觉症状,血糖﹤3.5 mmol/L为低血糖。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SII组在血糖达标时间、24 h胰岛素量、空腹血糖达标时间、餐后血糖达标情况与MSI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用药前后血糖及达标时间比较

      2.2 本次研究120例患者发生低血糖17例(14.17%)。其中CSII 组2例(1.67%),MSII组15例(12.5%)。

      3 讨论

      3.1 临床研究提示,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可在较短时间内使高血糖得到控制,消除“糖毒性”,改善胰岛素抵抗,保护残存的胰岛B细胞功能,有利于糖尿病的远期控制和改善预后[1,2]。

      胰岛素泵有“人工胰腺”之称,能模拟胰腺持续基础分泌和进食时的脉冲式释放,使胰岛素释放更符合生理特征。持续24 h的基础胰岛素输注可抑制肝糖生成,从而使夜间和两餐之间的血糖平衡下降;三餐前追加量以控制餐后血糖高峰,易获得稳定的血糖控制[3,4]。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法均可控制新诊断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但CSII组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控制均优于MSII组;CSII组血糖达标时间明显短于MSII组,且CSII组低血糖发生率较MSII组明显减少,胰岛素用量显著低于MSII组。其次,在输注方式上,应用短效胰岛素,吸收变异小,减少了发生严重低血糖的危险,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最后,胰岛素泵的使用,减少血糖波动、进餐时间灵活、不需多次注射等优点,增加了患者的依从性。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体内胰岛素水平波动较大,难以使患者24 h血糖达标,易发生低血糖。

      总之,新诊断糖尿病患者采用短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可以快速、有效、安全、平稳地控制血糖。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可使部分患者仅用饮食控制就可获得良好的血糖控制;而且良好的血糖控制可以避免发生各种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并延缓微血管并发症的进展,相关的大血管疾病的危险性也可能会降低。

      综上所述,胰岛素泵在控制血糖及低血糖发生率方面更安全,更有效。但是,胰岛素泵在使用过程中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如(1) 胰岛素泵不能智能化,还需要人工调试。操作过程一定严格无菌技术;一定熟练掌握胰岛素的安装调试及常见报警的处理。(2)糖尿病患者皮肤抵抗力差,应用胰岛素泵期间,胰岛素泵管路的更换时间还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祝方,纪力农,韩学尧,等.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诱导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长期良好控制的临床试验.中国糖尿病杂志,2003,11:59.

      2 Li YB,Xu W,Liao ZH,et al.Induction of longterm glycemic control in newly diagnosed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 is associated with improvement of βcell function.Diabetes Care,2004,27:25972602.

      3 郎江明,魏爱生,陈发胜,等.胰岛素泵改善磺脲类继发性失效患者敏感性作用的研究.中国糖尿病杂志,2002,10:183.

      4 王静,谭擎缨,阮芸,等.胰岛素泵短期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上海医学,2005,28:3739.

    ↑上一篇:吡格列酮对糖尿病肾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和尿TGF-β1的影响
    ↓下一篇:动态血糖监测甘精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