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分泌代谢病学》

    糖尿病合并阿耳茨海默病的防治

    发表时间:2010-12-20  浏览次数:667次

      作者:伍汉文 作者单位:410011 湖南长沙,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内分泌科

      【摘要】 阿耳茨海默病(Alzheimer病,AD)又称老年性痴呆,是痴呆病人中最常见的疾病,占老人中11.04%。糖尿病人为非糖尿病人之2~3倍。AD与遗传及后天因素有关。为预防AD应延迟衰老之发展,心态好及生活愉快均很重要。鼓励活动,尤其是脑力活动,供给有益于神经功能的营养素如ω3系列脂酸,烟酸和各种维生素及必需的元素。给以提高胆碱能功能和5-羟色胺之药物有助于脑功能的恢复,防治动脉硬化、高血压和各种炎症,提高身体健康,防治糖尿病。

      【关键词】 阿耳茨海默病;老年性痴呆;糖尿病

      1 历史

      德国医生Alois Alzheimer于1907年首先报告一名55岁妇女患痴呆病,从此将老年性痴呆病称为阿耳茨海默病(Alzheimer病,AD)。是痴呆病人中最常见的病。近年才注意到糖尿病人患AD较非糖尿病人患AD多数倍(1.2~2.8倍)。

      2 患病率及临床表现[1]

      由于记忆力减退至严重痴呆病情相差甚远,各家患病率难以统一比较。有认为老年痴呆达11.04%,其中糖尿病者较非糖尿病者多。

      最初临床表现为记忆力减退,逐渐出现认知能力丧失,不能理财、学习、认路,逐渐不能工作,情绪抑郁或易怒,无理取闹,不认识亲属,逐渐不能生活自理,卧床不起,失去食欲,逐渐衰竭。可发生于任何年龄,老年较多。发生较早者为早老性痴呆,较老者为老年性痴呆。女性较多。典型AD病程为8~10年,但可1~25年。

      3 病因与病理[1]

      3.1 不利因素 (1)老年,有认为85岁以上老人中20%~40%记忆力明显减退。若进一步发展有认知功能欠佳,重者痴呆,就是AD;(2)遗传因素,有家族史;(3)吸烟与喝酒;(4)生活水平低;(5)情绪欠佳;(6)缺乏脑力活动。

      3.2 病理 (1)常见顶脑叶、海马、基底节病变。显微镜见淀粉样蛋白(Aβ amyloid)沉着成斑块。斑块内为退变神经元碎片和大吞噬细胞。神经纤维缠结混乱。神经元缠结混乱影响功能是发生AD的重要因素。(2)大脑皮层萎缩,细胞减少,蛋白质减少,神经传导物质如乙酰胆碱、5-羟色胺等减少。(3)脑血管动脉硬化。

      3.3 糖尿病与AD的关系 胰岛素不足或抵抗致脑细胞代谢欠佳[2]。高血糖促进脑细胞凋亡;氧化应激、糖毒性、脂毒性损害神经细胞;细胞炎性因子损害神经细胞;糖基化终末产物引起免疫反应;血糖波动、过高或过低对身体不利;糖尿病造成多种营养不足及损失。以上使AD更易发生。

      4 防治

      AD无特效治疗,重点在预防,防治趁早。一旦淀粉样斑块已多,脑细胞明显减少,脑神经纤维缠结紊乱,不可复原。

      4.1 有遗传因素者加强预防 (1)21号染色体有类淀粉样蛋白之前身蛋白基因(APP),如21号染色体畸变或APP突变可发生AD;(2)14号染色体PS-1基因突变,编码S182蛋白引致早老性痴呆发生在60岁以前(平均45岁);(3)1号染色体有PS-2基因,突变编码STM蛋白,亦使AD发生较早(平均53岁);(4)在19号染色体有ApoE基因,与胆固醇转运有关,增加发生AD之风险但不能作为诊断AD必然发生的依据。

      在基因与环境因素作用下AD患者之Aβ呈可溶性,容易聚集于轴突,影响其功能与结构。正常老年人脑内也有Aβ沉着,但由于胰岛素的作用可将Aβ排出细胞外。此种被清除的Aβ垃圾被运送至皮肤沉积为无害之老人斑。糖尿病人中约有50%病人并发高血压,亦易发生动脉硬化,均为发生AD的不利因素。

      如能做有关遗传学的检查使诊断提早,可及早防治,延迟衰老的进展。

      4.2 延迟衰老发展 (1)心态好,生活愉快:在愤怒、激动情况下肾上腺素分泌增多,血压升高,脑啡肽分泌减少;心情愉快时,脑啡肽分泌增加,各种生理功能温和平静。脑啡肽酶能降解各种神经短肽(包括脑腓肽),也对Aβ蛋白及Aβ起降解作用。脑啡肽分泌增多能促进脑啡肽酶形成,后者降解脑啡肽及Aβ,减少Aβ沉着形成斑块。心情愉快与生活工作密切相关。应老有所养且健康,儿女晚辈对老人要关心帮助。如果是老科技工作者按具体情况,老有所为,做力所能及的工作,会增加乐趣。参加一些文体活动对身心有益。有条件者乐善好施,助人为乐。年轻时有高尚的理想,为目标勤奋坚持,有所成就。老年回顾,自得安慰。

      (2)用进废退的原则用于延迟衰老:任何一种活动,例如写字,都包括思维、联想、记忆、学习、感觉神经及运动神经及肌肉与关节的活动,必然涉及神经元的兴奋与抑制,神经讯号的传导,神经组织的新陈代谢,也引起全身各系统的连锁反应。因此老人经常写字就能保持写字的能力,甚至书法进步。如果从40岁起不写信,到了70岁大概不会写信。这是举一反三的例子。

      每个人可选择自己喜爱的活动。复杂的脑力活动可延缓脑功能衰退,如读书、学习、做笔记、写文章都是有益的脑力活动。作为医生,继续诊治病人、写病历、开处方对健康有益。书法、绘画、编织、雕刻、烹饪、制衣都有益身心,远胜赋闻。有条件者做公益事情,帮助别人也益自己。从事活动注意劳逸结合。

      (3)力所能及的适当运动:散步、体操、郊游都有益健康。如已有AD不宜潜水,不宜开机动汽车。

      4.3 供给有益于神经功能的营养素与药物 (1)DHA(二十二碳六烯酸):它属于ω3系列脂酸,为脑细胞所必需。可服深海鱼油,每日1丸。(2)烟酸:扩张血管,降胆固醇,又为代谢所必需。(3)提高胆碱能功能[2]:①胆碱酯酶抑制剂如tacrine(特可林),donepezil(多柰派齐)等,于AD早期有效;②胆碱能激动剂如xenomeline;③胆碱能前体:卵磷脂、胆碱及其化合物。(4)5-羟色氨选择性再吸收抑制物(SSRIs)[2]:记忆和认知功能减退与突触间隙的5-羟色氨(5-HT)不足有关,SSRIs如氟西丁能增加脑5-HT浓度,故有疗效,亦减轻抑郁症状。AD早期有效。

      4.4 营养状态良好,保持适当体重 生活水平较高者AD发生较少,大概与营养状态较好,脑细胞代谢所需物质不缺乏有关。

      4.5 防治动脉硬化、高血压 脑血管动脉硬化是发生AD的重要因素,故应防治高脂血症及高血压。AngⅡ抑制脑组织释放乙酸胆碱,故可用ACEI或RAB类药物治疗高血压。

      4.6 非固醇类消炎镇痛药 这对防治AD有好处,但长期应用有副作用,小剂量阿司匹林肠溶片较为适宜。

      4.7 雌激素 对AD女病人有治疗作用。为避免雌激素的副作用,小剂量短期用于更年期前后较恰当。

      4.8 保持身体健康 治疗各种合并的疾病。头颅创伤是发生AD的不利因素,应予避免。

      4.9 糖尿病人处理[3~6] (1)控制血糖使治疗达标(老年病人适当放宽)是关键;(2)抗氧化应激:最方便安全是给以生理量的维生素C与维生素E;(3)高血糖时易从尿中丢失常量元素(钙、磷、镁)和微量元素(锌、锰)等。这些元素在身体结构和功能均很重要,应予补充。又如硒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缺硒易发生自身免疫。硒能减轻炎症反应,缺硒易发生抑郁及低情绪,故予补充;(4)其余治疗同非糖尿病人。

      【参考文献】

      1 Fauci AS, Braunwald E, Isselbacher KJ, et al. Harrison's Principles of Internal Medicine, 14th ed. New York, McGraw-Hill Health Professions Division, 1998, 2348-2352.

      2 刘新民, 何戍华, 陈兴华, 等.临床药物学. 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08,122-125;158-180.

      3 邵志敏, 王蓉, 盛树力.胰岛素增敏剂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进展.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07,23(5):469.

      4 文格波, 伍汉文, 超楚生,等.糖尿病患者治疗前后锌铜代谢平衡的研究.营养学报,1991,13(1):45-49.

      5 文格波, 伍汉文, 超楚生.糖尿病患者血清锌铜比值升高机理初探.新医学,1991, 22(6):286-287.

      6 王激, 邢永恒, 李崧, 等.锌防治糖尿病的作用机制.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 2007,27(5):310-312.

    ↑上一篇:糖代谢异常和糖尿病患者血循环中白细胞计数的观察
    ↓下一篇:脂联素相关研究进展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