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分泌代谢病学》

    不同胰岛素给药方法治疗糖尿病酮症的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0-08-11  浏览次数:677次

      作者:张凤平 作者单位: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内分泌科,天津300192

      【摘要】 目的:比较2种不同胰岛素给药方法对糖尿病酮症的治疗效果。方法:根据胰岛素给药方法的不同,将63例糖尿病酮症患者分为两组,两组患者的年龄、入院时血糖及体重指数(BM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33例)皮下注射加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B组(30例)用胰岛素注射泵皮下注射胰岛素。观察患者血糖、β-羟丁酸、尿糖、尿酮等指标。 结果:两组患者血β-羟丁酸经不同的胰岛素给药方法治疗后均降至正常,但B组较A组治疗时间缩短(P<0.01)。尿酮转阴时间B组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胰岛素泵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糖尿病酮症是一种快速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 胰岛素;给药方法;糖尿病酮症

      糖尿病是一种非常常见的代谢紊乱性疾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控制高血糖是减少和减轻糖尿病各种并发症的重要方法[1]。糖尿病控制及并发症的实验(DCCT)[2]及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3]证实,严格控制血糖使之达标是预防和减少糖尿病各种并发症的首要措施。糖尿病酮症(DK)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是最常见的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治疗不及时可危及生命。自20世纪80年代胰岛素皮下注射泵发明以来,在国外已广泛应用于糖尿病的治疗。我科对部分糖尿病酮症患者采用常规皮下注射胰岛素加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和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2种不同给药方法的治疗效果进行了临床观察。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为2004年9月至2006年4月在我院内分泌科住院的63例糖尿病酮症患者。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依据1999年WHO诊断标准。糖尿病病程为1月~30年。糖尿病酮症诊断标准:血β-羟丁酸>3mg/L,尿酮体强阳性,pH值7.35~7.45,剩余碱(BE)、碳酸氢根离子(HCO-3)均在正常范围。以上患者均无心肾功能疾病。根据胰岛素给药方法不同将病人按糖尿病类型及性别随机分为两组。A组糖尿病1型、2型病例数分别为2例、31例,B组为1例、29例;A组男性17例、女性16例,B组男性16例、女性14例。

      1.2 胰岛素给药方法 A组采用24h持续静脉滴注加餐前皮下注射胰岛素。B组采用胰岛素泵(瑞士海创泵)24h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两组患者胰岛素初始剂量均由医生根据血糖水平、并发症情况以及体质等情况综合估算确定。A组血糖≥13.9mmol/L时应用0.9%NS加胰岛素静脉注射;血糖<13.9mmol/L时用5%Glu或5%GluNS加胰岛素静脉滴注。B组第1天将胰岛素总量50%以基础量输注,50%以餐前大剂量方式输注,根据血糖情况增减剂量。两组均按常规给予补液及对症、支持治疗。

      1.3 检测方法 (1)监测血糖:两组患者均每小时监测一次指血血糖(德国宝灵曼公司Advantage血糖仪),根据血糖水平随时调整胰岛素用量。(2)尿酮体、尿糖的测定:每2h让患者留尿一次,监测尿酮体及尿糖的变化(德国宝灵曼公司生产的尿糖酮体试纸)。(3)血β-羟丁酸的监测:每12h抽静脉血测定一次(酶动力学法测定,药盒为英国RANDOX 公司生产)。(4)低血糖情况:末梢血血糖≤3.5mmol/L视为低血糖,伴随症状可有可无。(5)以餐前血糖3.5~6.0mmol/L或餐后2h≤7.8mmol/L为预期控制指标。(6)以血β-羟丁酸<3mg/L作为停胰岛素泵的指征。

      1.4 疗效评价指标 观察两组病人血糖达标时间、尿酮体恢复正常时间、血β-羟丁酸恢复正常时间。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组比较采用两样本均数t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年龄、BMI、入院时血糖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病人入院时各项指标的比较(略)

      两组血、尿监测指标比较见表2。两组血糖达标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酮体与血β-羟丁酸恢复正常所需时间A组比B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

      表2 两组血、尿监测指标比较(略)

      3 讨论

      胰岛素是治疗DKA与DK最有效的药物,但传统的静脉滴注加皮下注射胰岛素方法在纠正DKA与DK方面存在许多缺陷,如:胰岛素与输注量的配比不稳定,影响单位时间的效用。因胰岛素溶液在流经输液装置时存在吸附和洗脱现象,液体中胰岛素浓度低时,前期以吸附为主,后期以洗脱占优势,造成了液体中胰岛素浓度由低到高的变化[4]。胰岛素泵皮下注射能模拟胰岛素的生理分泌,有助于准确的按要求控制胰岛素的持续给入,使血糖像正常人那样波动,在最短的时间内可将患者的血糖基值及波动情况恢复至理想水平。尿酮体转阴后,出现酮体反复阳性的次数较少,可能与持续24h有小剂量胰岛素的输入能有效的纠正游离脂肪酸的代谢异常、纠正酮体生成过度、使各种胰岛素的拮抗激素恢复正常有关[5]。因此,胰岛素泵治疗DK及DKA安全有效、达标快,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任晓军,赵洪林,冯凭.应用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的临床观察[J]. 临床荟萃,2002,18(9):503-504.

      [2] The DCCT Research Group. The effect of long-term complications in insulin dependent diabete mellitus[J]. N Engl J Med,1993,329(3):683-689.

      [3] UK Prospective Diabetes Study (UKPDS)Group.Intensive blood glucose control with metformin on complication in over weight patients with type2 diabetes[J]. Lancet,1998,352(10):854-859.

      [4] 侯惠如,孟晓敏,吴素芬,等.输液装置对胰岛素吸附作用的研究[J]. 中华护理杂志,1999,34(11):649.

      [5] Opaolisso G.Intensified injection regimeas and insulin pnmp therapy[M]//Tattesall RB,Gale EAM,eds.Diabetes clinical management. Sigapore:Longman Group UK Limited,1990:207-210.

    ↑上一篇:132例2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下一篇:凯时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