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四项检测应注意的问题
发表时间:2014-06-04 浏览次数:1275次
凝血四项是临床常用的血栓与止血筛查试验,即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它的准确检测对出血性或血栓性疾病初步诊断、指导临床用药、患者术前准备等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工作中发现有一些因素常影响到结果的准确性,现总结如下:1 标本因素1.1 抗凝剂的选择及其与血液的比例抗凝剂 为109mmol/L的枸橼酸钠,因枸橼酸钠对凝血因子Ⅴ、Ⅷ有保护作用。枸橼酸钠0.2ml,血液1.8ml,按1:9比例,当HCT>55%或HCT<25%时,应调整抗凝剂用量:抗凝剂量(ml)=(100%-HCT)×血量(ml)×0.00185[1]。据报道血液量增加0.5ml可使凝固时间缩短,减少0.5ml可使凝固时间延长[2]。1.2 标本采集采血前患者应处于空腹,平静、放松状态,因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都会引起因子活性及血小板数量上升,凝血和纤溶活性增强,影响检测结果。采血时止血带不应扎得太紧、时间过长,采血针头不能太细,要一针见血,以防穿刺损伤或组织液混入血液,促使凝血酶形成,加速血液凝固,影响结果。采血后立即将血液和抗凝剂充分混匀,但不要用力过大,以免标本出现凝集或溶血,凝血因子消耗或激活,影响结果。绝对禁止从输液管或输液侧手臂取血,以防药物影响及血液稀释。1.3 标本的存放与运送标本在正确采集并准确核对后(切忌张冠李戴),需在室温下立即送检,低温会损伤血小板,活化部分凝血因子,使PT、APTT结果缩短。血液离体后即开始变化,随存放方式和时间的不同,凝血因子逐渐消耗而导致检验结果不同[3]。2 仪器与试剂因素我们使用的是法国STAGO公司生产的全自动血凝仪,仪器状态的好坏直接影响实验的结果,所以环境条件一定要适合仪器的要求,做好仪器的保养与维护,确保仪器的正常运行,不要在仪器附近接打手机。试剂应选择匹配试剂,稀释试剂要用去离子蒸馏水。试剂应放4℃保存,复溶的试剂需新鲜配制,否则复溶时间越长对结果的准确性影响越大。试剂要在有效期内使用,所用计量器具要准确无误,标本经离心机离心后不应升温。3 实验人员因素操作人员的能力及责任心对于结果的准确性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操作人员必须经过培训、熟悉仪器性能、能处理常见故障方可上机。同时操作人员要具备一定的临床知识,了解影响凝血4项的常见疾病和药物,以免不必要的复查,浪费试剂和时间。操作人员要加强与患者与临床的沟通,对于一些与临床不符、难以解释的结果做好沟通、回报、记录工作,必要时要重新采血复查。操作人员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要本着对患者极端负责任的态度做好每一步工作。首先要认真核对、检查标本,包括患者姓名、申请项目、采血管、采血量是否正确,仔细察看是否有凝块等,对于不合格标本要及时与临床沟通。离心时要严格控制3000r/min离心10min,以保证血浆贫血小板状态。离心时间和转数不够会使PT、APTT结果偏低。离心后要观察是否有溶血,我们发现溶血标本PT、APTT结果缩短,TT延长。配试剂量一定要准确,试剂间不能交叉污染。配制纤维蛋白原试剂时一定要小心,因试剂是极细的粉末状,加蒸馏水时一定要缓缓加入,且吸管末端要距试剂瓶适宜高度,以免粉末溅出,如溅到吸管上,不仅影响纤维蛋白原试剂的准确性,还要污染下一试剂,FIB对APTT的影响非常大。我们建议每一种试剂有专用吸管。操作人员应在4小时(最好2小时)内完成标本的检测。尽管是全自动仪器工作时也要经常观察仪器的工作情况。常见故障仪器会自动报警,但有些情况仪器并不报警,如①电磁阀故障导致洗针池排液不畅或渗漏,引起试剂针或加样针带液工作,严重影响甚至测不出结果时;②管路老化漏液时,洗针池对针起不到清洗作用,严重影响结果,PT极其敏感,明显延长。遇这些情况仪器依然工作造成试剂大量浪费。必须按时作好仪器的保养和维护工作。每更换新一批号试剂时,要格外注意结果,出现系统误差时,要及时查找原因,尽管是配套试剂,我们也曾发现过试剂的问题。所有的标本检测必在每天的质控通过的情况下,因为质控是对仪器状态、试剂质量,操作人员因素等的综合检验。总之,患者的正确配合、护士对标本的正确采集和运送、仪器和试剂的良好状态以及操作人员的良好素质是凝血四项结果准确性的必要保障。【参考文献】[1] 叶应娱,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S].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211.[2] 孙彩虹,倪一鸣,余国伟.采血技术对凝血酶原的影响[J].实用护理杂志,1996,12(9):401.[3] 丛玉隆,王淑娟.今日临床检验学[M]、北京:军事医学出版社,1997:204-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