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血液病学》

红细胞冷凝集素现象2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4-05-20  浏览次数:1215次

  冷凝集素综合征是引起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症状常见的一种,其中冷凝集素是IgM类完全抗体,在低温时可使自身红细胞、O型红细胞或与受检者血型相同的红细胞发生凝集。凝集反应的高峰在0~4℃,当温度回升到37℃时凝集消失。  1临床资料  病例1,女性,56岁,广东人,患者以“畏寒发热9h伴四肢麻木肌肉疼痛”为主诉,于2013年1月28日来本院门诊求诊,平时健康,既往有输血治疗史,Coombs试验阳性,临床诊断自身免疫性溶血。  病例2,男性,47岁,广西人,患者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上腹部闷痛,于2012年11月7日来本院做检查,行上腹部CT检查提示肝右叶占位性病变,临床考虑原发性巨块状型肝癌伴门脉癌栓形成。有乙型肝炎小三阳史,否认输血史、手术史。  2血液分析结果  用EDTA-K2(广州阳普科技有限公司,批号:130105)抗凝管抽取患者静脉血,用深圳迈瑞公司BC6800血常规分析仪(出厂号:SH-27000366)按标准程序操作[1],分别检测出水浴前和37℃水浴15min后的血常规结果,见表1.  3涂片镜检  将上述2例患者水浴前的血常规标本做涂片染色镜检,见图1、2(见《国际检验医学杂志》网站主页“论文附件”)。  4结果分析以及处理  2例标本均是在审核时发现红细胞/血红蛋白不呈比例[2],MCV变大,MCHC、MCH、RDW明显改变,发现存在疑问;涂片镜检发现红细胞有明显聚集黏附成堆现象,并可见到红细胞呈“缗钱状”排列。离心排除溶血后,37℃水浴后测定红细胞/血红蛋白结果正常,再进行冷凝集素试验,上述2例标本血清抗红细胞抗原的IgM冷凝集素效价分别为1∶1024和1∶512,故确定其为红细胞冷凝集现象。冷凝集素综合征是免疫球蛋白M抗体(IgM类完全抗体)引起的自体免疫性疾病,又叫“冷血凝集素病”或“冷凝集素病”.本病常在冬季发病,温暖季节症状消失,多发于老年女性。于暴露部位,如鼻尖、面颊、口唇耳郭、指(趾)部受冷后皮肤发绀以致灰白色。局部有冷感、麻木感可伴有刺痛感,触觉、痛觉、温度觉消失。严重时可有溶血性贫血或血红蛋白尿。可根据临床症状及血清凝集素升高诊断本病。  本病致病机理是在较低的温度下,免疫球蛋白M抗体(IgM类完全抗体)能作用于患者自己的红细胞,在体内发生凝集,阻塞末梢微循环,出现手足发绀或溶血。冷凝集的阈值温度很少高于30℃,通常低于25℃,无症状的患者尤其如此。在体外,抗体与抗原发生作用的最适宜温度是0~4℃,在37℃或31~32℃以上的温度,抗体与红细胞抗原发生完全可逆的分解,症状迅速减轻或消失[3].治疗冷凝集素综合征有效的方法就是注意保暖。尤其是北方较为寒冷,在室外劳动或活动时,要注意多穿衣服、戴手套、穿棉鞋、戴耳套、口罩等保暖装备。苯丁酸氨芥及环磷酰胺能使部分患者的血清IgM降低,皮质醇类及脾切除对本病均无效[4].在临床的平时工作审核中,对于可能存在的冷凝集现象,尤其是在冬季或是气温较低的情况下,当发现有红细胞/血红蛋白不成比例,MCV变大,MCHC、MCH、RDW明显改变等信息,应引起高度重视,先排除干扰,确保结果的可靠性,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更好地服务临床需要。  参考文献  [1]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137-143.  [2]孟令章。冷凝集素干扰红细胞分析仪多项检测参数2例[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7(2):171-172.  [3]乐家新,马骏龙,徐菡,等。红细胞冷凝集对不用类型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结果的影响探讨[J].医疗卫生装备,2009,30(2):69-71.  [4]张丽霞,张杰,陆琳,等。温育加稀释法可解除冷凝集素对血常规检测的干扰[J].临床检验杂志,2011,29(4):317-318.  (收稿日期:2013-12-08)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