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离子溶液不同保存方法对微柱凝胶配血试验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4-05-09 浏览次数:1087次
微柱凝胶配血试验总体可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在反应腔内,由低离子溶液配合红细胞抗原和血清(浆)抗体完成;后半部分在专用离心机内采用空间位阻,低速离心分离游离红细胞和凝集红细胞[1],以红细胞滞留在凝胶柱上层为阳性,沉降至底部为阴性。近年来,随着各级医疗机构对微柱凝胶配血试验的普及,影响配血结果的报道日益增多,但却未提及低离子溶液对微柱凝胶配血试验的干扰。低离子溶液主要是由葡萄糖、氯化钠、抗凝剂和抗菌药物等组成。目的是提供最佳反应的离子强度,加速抗原抗体反应,是微柱凝胶配血试验前半部分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本文通过观察发现,如果低离子强度溶液长时间室温放置,对微柱凝胶配血试验的结果有较大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来自本院各科室的129份临床标本,采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钾盐(EDTA-K2)抗凝,其中,男性58例,女性71例。供血者血液均来自上饶市中心血站。以上标本不规则抗体筛查均为阴性。
1.2 仪器与试剂
1.2.1 仪器 OrthoBiovue检测卡专用离心机(美国强生)。
1.2.2 试剂 (1)低离子强度盐溶液(美国强生lot:280377);(2)低离子强度溶液(上海血液生物医药有限公司lot:280377);(3)低离子介质溶液(合肥天一生物技术研究所lot:20111018)。微柱抗人球蛋白检测卡由强生奥索公司提供。
1.3 方法
1.3.1 分组方法 将1.2.2中3种低离子溶液试剂分别分为两组,研究组试剂室温放置1个月,对照组2~6℃冷藏保存1个月。
1.3.2 操作方法 将受血者和献血者的129份标本分离为血浆和红细胞,分别将受血者和献血者的红细胞配制为1.5%的红细胞悬液备用。首先将对照组的3种低离子溶液,按1.2.2的试剂顺序各取50μL加入检测卡的主侧和次侧反应腔内,再分别加入受血者血清40μL与献血者红细胞悬液20μL至主侧,将受血者红细胞悬液20μL与献血者血清40μL加人次侧,加样后将试剂卡置于OrthoBioVue孵育器中37℃温育10min,取出后使用专用离心机离心5min,观察结果,并分别记录为对照试剂1、对照试剂2、对照试剂3。使用上述同样标本和方法将研究组的3种低离子溶液再次检测,并分别记录为研究试剂1、研究试剂2、研究试剂3。将得到3组数据进行组间资料分析。以红细胞滞留在凝胶柱上层为阳性,沉降至底部为阴性。
1.3.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 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3种溶液在研究组与对照组之间检测阳性率的比较结果见表1~3。
3 讨 论从本文看出,冷藏保存不同种类的低离子溶液,对结果没有影响,可以在应急时相互使用。室温久置的各类低离子溶液均能对试验结果产生影响。这是因为低离子溶液室温放置后(特别是室温较高时),液体会逐渐蒸发,瓶内溶液溶质逐渐饱和,在瓶盖处析出晶体。当液体蒸发到一定程度时,瓶内的溶液浓度变高,低离子溶液的渗透压发生改变,形成高渗溶液。从而可使原本正常的红细胞发生皱缩,类似齿轮样的黏附在一起。微柱凝胶配血试验是通过离心后分离单个红细胞和凝集红细胞。当多个皱缩的红细胞黏附在一起,通过微柱凝胶时会因为表面积增大,而形成拖尾现象,严重者出现假阳性。由于各种低离子溶液的配方和浓度略有不同,使同一标本的红细胞可以产生不同程度的皱缩,在同样的离心力下表现的结果也不同。此类假阳性可通过仔细观察参与反应的红细胞悬液是否均匀或进行镜检细胞形态,与文献[2-4]报道的不抗凝或抗凝不完全所引起的假阳性进行区分。在本研究中,排除了文献[4-6]提出的引起的假阳性可能。在遇到两组试验结果最终不一致时,按文献[7]进行复核,结果均与对照组一致。从而判断实验组的阳性结果为假阳性。随后在血液的临床使用中结果得到进一步证实。值得一提的是,整个研究中总共有16(12.4%)例不同标本出现假阳性,并且均为次侧。其中12(75%)例来自肾内科为肾功能不全和肾衰竭患者,3(18.75%)例来自血液科为白血病患者,1(6.25%)例来自消化内科肝硬化患者。与文献[8]报道的微柱凝胶法配血试验次侧凝集病例病种分布相似。这也说明低离子溶液室温久置所引起的假阳性与疾病本身有一定的相关性,如未及时加以分析和对照,会对临床判断和治疗造成影响。综上所述,为了不影响微柱凝胶配血试验的结果,低离子溶液等各类试剂应该冷藏保存,使用前取出并回复室温,保证结果稳定性。日常工作中应注意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各个环节,确保准确性。
参考文献
[1]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264.
[2]吴娟.卡式配血法常见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2):224-225.
[3]闫朝春,蒋玲,陈丽梅,等.导致微柱凝胶卡式交叉配血试验假阳性结果的原因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32(15):1737-1738.
[4]陈才生,翁彬,王雷萍,等.微柱凝胶技术配血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06,21(6):56-57.
[5]彭道波,兰?采,王梁平,等.用微柱凝胶试验进行交叉配血[J].中国输血杂志,2001,14(4):232.
[6]邬文婧,练正秋,许基平.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次侧不合原因分析及临床输血策略[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3,10(1):143-144.
[7]郑琼珍,单桂秋,陈雨蔚,等.微柱凝胶法配血试验的局限性[J].临床输血与检验,2001,14(4):177-178.
[8]杨汉华.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试验次侧凝集病因分析[J].中外医疗,2010,29(35):30.
(收稿日期:2013-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