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血液病学》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一氧化氮、内皮素及血液流变学改变的研究

发表时间:2014-01-17  浏览次数:789次

急性冠脉综合征是一组由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及急性心肌梗死(AMI)[1]。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血小板激活增多,引起血液高黏滞状态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2]。而一氧化氮和内皮素是维持血管舒张和收缩的重要物质,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病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此笔者对我院收治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及健康人进行对照研究,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一氧化氮、内皮素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变,探讨其临床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3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30例,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30例及门诊体检健康人(NC)30例。诊断标准参照1997年WHO制定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及稳定型心绞痛相关诊断标准[3]。UA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 42~78岁,平均(54.3±5.5)岁。AMI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 44~78岁,平均(55.2±5.8)岁。SA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 41~75岁,平均(53.8±5.7)岁。NC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42~77岁,平均(54.3±5.6)岁。所有入选者排除肝功能障碍、血液病、脑血管病等,检查前2周未服用影响血小板功能药物及钙通道阻滞剂。两组入选者年龄、性别组成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应用全自动血黏度测试仪测定受试对象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指标包括: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中切、全血黏度高切、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沉降率。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受试对象血浆一氧化氮、内皮素水平,试剂盒为解放军总医院东亚免疫技术研究所生产,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 1.3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3.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各项参数以均数±标准差(x ± s )表示,采用t和χ2检验,以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组血浆一氧化氮、内皮素水平比较:AMI组及UA组患者与SA组和NC组比较,血浆一氧化氮水平明显降低,内皮素水平明显升高(P<0.05)。详见表1。2.2 各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AMI组及UA组患者与SA组和 NC组比较,血液流变学检查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中切、全血黏度高切、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沉降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P<0.05)。详见表2。

3 讨论

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猝死。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粥样斑块破裂伴随附壁血栓是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的主要原因[4]。当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时,血管内皮受到了严重的损伤,导致冠状动脉血管内皮功能发生一系列的改变,血管舒缩功能发生紊乱。而血小板激活增多,引起血液高黏滞状态被认为是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的重要环节。当粥样斑块破裂时,血小板黏附血管内皮并发生聚集,血液黏度、全血黏度和红细胞压积升高,红细胞沉降率加快,血管阻力升高,阻塞血管,加重心肌缺血,并最终引起心肌梗死[5]。而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中切、全血黏度高切、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沉降率是血液流变学的客观指标,这些指标发生异常改变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本研究中四组受试对象分别为UA患者,AMI患者,SA患者及门诊体检健康者,通过比较可以看出AMI组及UA组患者与SA组和NC 组比较,血液流变学检查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中切、全血黏度高切、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沉降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而SA组除了全血黏度高切外其余指标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血液流变学改变与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发病有着密切的关系,血液黏稠度增加必然导致血流速度减慢,组织灌注不足,红细胞压积增高。一氧化氮和内皮素是调节血管舒缩功能的重要的活性物质[6]。正常血管通过这些活性物质的调节维持血管的张力。而血管内皮功能的改变也是动脉粥样硬化病理过程中的一项早期改变,也是启动和促进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重要步骤[7]。一氧化氮是维持血管舒张的重要物质,具有扩张血管,维持血管低张力的作用。而血管内皮素是由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的一种生物活性肽,具有强烈的血管收缩作用,其作用较为持久。正常情况下,血管内皮素和一氧化氮相互拮抗,两者之间存在反馈调节机制[8]。而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由于血管内皮功能失调,一氧化氮水平降低,内皮素水平升高,使患者冠状动脉处于高张力状态,加重心肌缺血,引起患者发生不稳定型心绞痛或心肌梗死。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出,与健康对照组相比,AMI组、UA及SA组患者,血浆一氧化氮水平明显降低,内皮素水平明显升高,而AMI组、UA组血浆一氧化氮水平较SA组患者低,内皮素水平较SA组患者高,证实了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体内存在血管活性物质的改变,血管舒缩功能的失调。综上所述,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一氧化氮水平明显降低,内皮素水平明显升高,血液流变学指标发生明显改变,血浆一氧化氮、内皮素改变以及血液高黏滞状态可能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和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4 参考文献

[1] 程穗茗,陈军初,刘世明,等.OSAS合并心血管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变化[J].广东医学,2010,29(6):972. [2] 袁 宇,张金盈,刘 平.丹奥对非ST 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浆内皮素和一氧化氮的影响[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9,30(6):720. [3]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循环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12):710. [4] 刘 爽,刘万珍,姚秀玲.培柄酯对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0,26(4):61. [5] 马志刚,宋 梅.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术患者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的比较[J].宁夏医学杂志,2011,33(6):518. [6] Santiago E,Mora L,Bautista M,et al.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induce neutrophil to secret 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J].Cytokine,2009,15(2):299. [7] 罗伟俊,季乃军,胡昌盛,等.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内皮素-1与C-反应蛋白的变化及PCI的影响观察[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1,11(1):32. [8] 张杰梅,裴汉军,纪晓玲.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P-选择素及血清一氧化氮水平相关性研究[J].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2011,31(10):1671. [收稿日期:2013-03-27 编校:潘宏竹]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