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病6例分析
发表时间:2012-04-26 浏览次数:647次
作者:陈新 作者单位:山东省泗水县人民医院 检验科,273200
【关键词】 血液病,病例报告
近年来,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血液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血液病患者的症状严重,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一旦患病,患者非常痛苦。及早治疗,可以治愈或缓解症状,如果治疗不及时,会严重贻误患者的病情甚至死亡,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巨大的负担。笔者在工作中发现,绝大多数血液病患者患病前,曾接触过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质,现分析报告如下。
1 病例分析
例1 患者男,49岁。因自觉头晕、全身疲乏无力,来我院就诊。第1次血常规检查WBC 9.8x109/L,N 66%,L 25%,M 7%,E 2%,B 0%,RBC 3.14×1012/L,HGB 92 g/L,PLT 136×109/L,初步诊断为贫血,给予抗贫血药物治疗。约20余天后,患者自觉症状加重,并伴有发热,再次来我院就诊。血常规检查WBC 41.4x109/L,N 81%,L11%,M 4%,E 2%,B 2%,RBC 2.26×1012/L,HGB 58 g/L,PLT 81×109/L。患者在很短的时间内,血常规检查变化明显,引起了临床医生的注意,经仔细询问,该患者患病前曾有在木板加工厂打工史,遂后,为其做了骨髓检查,粒系异常增生,原粒细胞+早幼粒细胞占91%,胞体较大,核形较规则,染色质细致,核仁明显,核分裂相易见,浆量较少,偶见小原粒细胞,其胞体较小,与淋巴细胞相似,胞核圆形,核染色质呈细颗粒状,较正常原粒细胞密集,核仁1~2个,有伪足;红系增生严重受抑,各期细胞比值均减低,成熟红细胞呈正细胞正色素性;淋巴细胞比值减低,形态正常;有少量巨核细胞和成熟的血小板。经骨髓检查,该患者确诊为AMLM1(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成熟型)。
病例分析:该病属于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是一类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性恶性疾病,其克隆中的白血病细胞失去进一步分化成熟的能力,而停滞在细胞发育的不同阶段。此类白血病细胞在骨髓和其他造血组织中大量增生和积聚,并广泛浸润到其他器官和组织,进入末梢血液中,使白细胞的质和量出现异常,正常的造血功能受到抑制,引起红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例2 患者男,19岁。有在手机生产厂打工史。自感头晕、乏力、食欲不振,来医院就诊。血常规检查:WBC 2.3×109/L,N 52.3%,L 35.4%,M 6%,E 4.3%,B 2%,RBC 3.01× 1012/L,HGB 87 g/L,PLT 79×109/L。骨髓检查:骨髓增生重度减低,造血细胞显著减少;粒系增生减低,早期细胞未见;红系增生减低,各期细胞比值均减低,形态未见异常,成熟红细胞呈正细胞正色素性;巨核细胞未见;非造血细胞增多,有的成团出现。该患者被确诊为急性再障。
病例分析:该病是因化学物质造成骨髓造血干细胞功能障碍及造血微环境损伤,造血红髓被脂肪组织所替代,从而造成全血细胞减少。
例3 患者女,21岁。平时身体健康,有在鞋厂工作史。发现皮下有青紫瘀点,月经量比以前稍增多,刷牙时有时牙龈出血,即入院检查。血常规检查:WBC 6.5×109/L,N 59%,L 33.5%,M 5%,E 2%,B 0.5%,RBC 3.41×1012/L,HGB 102 g/L,PLT 48×109/L。骨髓检查:骨髓增生明显活跃,粒、红比值2.4∶1;粒系增生活跃,中性晚幼粒细胞、杆状核粒细胞比值增高,部分细胞核疏松、肿胀,浆内少见空泡;红系增生活跃,晚幼红细胞比值增高,形态大致正常;全片见巨核细胞54个,其中幼巨核细胞1 3个,颗粒型巨核细胞33个,裸核型巨核细胞6个,产血小板型巨核细胞2个。其它血小板特殊检验:(1)血小板寿命测定:用核素14C标记,表现为血小板破坏过多,寿命缩短;(2)血小板聚集与释放实验:表现为血小板聚集能力下降和血小板第四因子释放下降;(3)血小板抗体测定,用ELISA法测定血小板表面和血清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PAIgM、PAIgA、PAC3和PAC4等均增高。
病例分析:根据患者症状、血常规检查、血小板特殊检验确诊为ITP(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例4 患者男,30岁。有在轮胎生产厂打工史。常感觉四肢无力、易疲劳、头晕眼花,有时伴有不明原因的低热,开始时没有在意,又经过10多天以后,这些症状逐渐加重,就申请病假来医院检查。血常规检查:WBC 8.8×109/L,N 79%,L 16%,M 4%,E 1%,B 0%,RBC 3.06×1012/L,HGB 98 g/L,PLT 81×109/L。骨髓检查:骨髓增生减低,粒、红比值6.2∶1;粒系增生活跃,原粒细胞加早幼粒细胞占9%,胞体较大,核染色质细致,核仁明显;红系增生不良,各期细胞比值均减低,少见核碎裂、核分叶幼红细胞,核浆发育不平衡,胞浆嗜碱着色不均,成熟红细胞大小不等,中心浅染区明显扩大,淋巴细胞比值增高,形态大致正常;全片未见巨核细胞,血小板散在少见。该患者被诊断为MDSILA(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难治性贫血)。
病例分析:该病是一种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骨髓出现病态造血,外周血血细胞减少。
例5 患者女,51岁。有长期在塑料制品厂从事加工工作史。1年前,出现头疼、视物模糊、腰背部脊柱疼痛、下肢浮肿等症状而来医院就诊。血常规检查:WBC 4.2×109/L,N 44%,L 46%,M 7%,E 3%,B 0%,RBC 3.31× 1012/L,HGB 102 g/L,PLT 90×109/L,ESR 54 mm/h,血清钙、尿酸、尿素氮、肌酐均增高,尿液检验蛋白等,并出现有重要诊断价值的本一周氏蛋白。骨髓检查:骨髓增生明显活跃,粒、红比值3.2∶1;粒系增生活跃,各期细胞比值、形态大致正常;红系增生尚少,形态大致正常,成熟红细胞呈正细胞正色素性,部分红细胞呈“串钱状”排列;淋巴细胞比值、形态大致正常;全片见巨核细胞18个,血小板成堆易见;可见到异常浆细胞约占17%,此类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有凹陷、分叶等畸形,偏于一旁;染色质较正常的浆细胞细致,有1~2个核仁;胞浆丰富,边缘不整齐,呈深蓝色或灰蓝色略带紫色,不透明,有空泡,偶见少许嗜天青颗粒,无核周透明带,偶见火焰状细胞(胞浆呈红色,尤以边缘明显)。该患者被确诊为MM(多发性骨髓瘤)。
病例分析:该患者是骨髓内浆细胞单克隆异常增生的恶性肿瘤。
例6 患者男,26岁。有长期接触涂料、油漆等室内粉刷物品史。因感觉身体乏力、食欲不振、易怕冷等症状来医院就诊。血常规检查:WBC 2.9×109/L,N 42%,L 49%,M 5%,E 3%,B1%,RBC 5.72× 1012/L,HGB 165 g/L,PLT 210×109/L。临床医生询问该患者最近没有感冒,也没有患其它病毒感染的疾病,考虑该患者长期接触化学涂料,就为其做了骨髓检查,检查结果:骨髓增生活跃,粒、红比值0.7∶1;粒系增生减低,各期细胞比值均减低,部分细胞浆呈玻璃样变;红系增生明显活跃,晚幼红细胞比值明显增高,形态正常,成熟RBC呈正细胞正色素性;全片见巨核细胞9个,血小板散在易见。患者被确诊为粒细胞减少症。
病例分析:化学物质直接损伤造血干细胞、祖细胞及分裂期的早期细胞或抑制这些细胞的分裂和增殖,或引起粒细胞的释放障碍。
2 体会
工作中,笔者还发现其它各种类型的血液病,不再一一详述。这些患者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都是在接触一定时间的化学物质后才发病。由此可见,苯、二甲苯、甲醛、化学油漆等物质对人体的危害是相当严重的,因此,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应当注意加强自身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