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科DIC 13例分析
发表时间:2012-02-24 浏览次数:558次
作者:石琴,许惠利 作者单位:上海市嘉定区中心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嘉定教学医院,上海,201800
【摘要】目的探讨产科DIC的发病原因、预防及正确处理方法。方法 总结2002~2008年我院收治的13例产科DIC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产科DIC的发病原因依次为产后大出血、羊水栓塞、HELLP综合征、胎盘早剥、子宫破裂(穿孔)、宫内死胎等。治愈率69.23%,死亡率30.76%。结论 加强孕期宣教和孕产妇系统管理,及早发现是预防产科DIC发生的重要环节。补充大量的凝血因子、成分输血、及时果断地切除子宫是抢救产科DIC患者成功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妊娠,DIC,预防; 治疗
产科DIC是由多种疾病引起,以严重的止血功能紊乱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发病急,病情凶险,是导致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若能及时诊断,积极治疗可获痊愈[1]。本文总结了2002~2008年我院收治的13例DIC患者临床资料,报告于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2~2008年我院共收治产科DIC患者13例,年龄23~38岁,平均29岁。孕周11周~40周,平均33.7周。其中初产妇1例,经产妇12例。13例DIC患者中,产后大出血7例,羊水栓塞4例,HELLP综合征2例,胎盘早剥1例,子宫破裂(穿孔)3例,宫内死胎1例.
1.2 临床表现 13例患者中10例以阴道出血为主,出血不凝。出血量为1 500~5 000 ml,平均出血量2 800 ml。3例为腹腔内出血,出血量达4 000~5 000 ml。13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休克。其次为全身出血倾向,其中皮下淤血5例,肉眼血尿2例,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4例。
1.3 产科DIC诊断 临床诊断:① 有易引起DIC的基础疾病如产后大出血、重度妊高征、胎盘早剥、前置胎盘、羊水栓塞、宫内死胎等并发征存在。② 产妇表现为持续性阴道出血,血液不凝,止血困难,同时可出现全身多部位出血病灶。实验室诊断: 根据1995中华医学会血液学会诊断DIC的实验室指标,有下列3项以上异常者可确诊:① 血小板<100×109/L或进行性下降;② 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1.5 g/L或进行性下降;③ 3P试验阳性或血浆FDP>20 g/L或D二聚体试验阳性;④ 凝血酶原时间缩短或延长3 s以上或呈动态变化;⑤ 纤溶酶含量及活性降低;⑥ AT含量及活性降低;⑦ 血浆因子Ⅷ:C活性<50%。本组13例病人经实验室检查全部符合DIC诊断的实验室指标。
1.4 治疗方法 治疗的原则是积极治疗原发病,去除病因(加强子宫收缩、软产道撕裂缝合、及时终止妊娠、对经治疗出血不止者,及时果断切除子宫),补充大量的凝血因子,成分输血,纤溶亢进期用纤溶抑制剂,同时配合吸氧、糖皮质激素、广谱抗生素、强心剂等措施。
2 结 果
13例中治愈9例,死亡4例,治愈率69.23%,死亡率30.76%。其中死亡3例均为在家分娩后出现阴道大出血者,来院已处于濒死状态,经抢救无效死亡。分析产后出血原因,2例为羊水栓塞,1例为软产道损伤。另1例死亡病例因孕40周,昏迷6 h后送入医院,入院时潮式呼吸,已无脉搏、血压,B超提示死胎、胎盘早剥,在气管插管、补液输血、升压药应用后血压有所回升时行子宫下段剖宫产加子宫切除术,术中见胎盘已全部剥离,宫腔积血4 500 ml,术后腹部切口活动性渗血,腹腔引流出血,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
3 讨 论
3.1 DIC的发病原因及预防 产科DIC的发病诱因有产后大出血、羊水栓塞、HELLP综合征、子宫破裂、胎盘早剥、宫内死胎等。分析本组13例产科DIC发生的原因:① 13例病人均为外来人口,其中12例为经产妇,对孕期检查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孕期仅产检1~2次或从未产检,因此,未能早期发现原发病而延误治疗,最终发生DIC。另有1例孕11周,至私立医院行负压吸宫穿孔后休克来院,剖腹探查见子宫穿孔,腹腔内见胎头,腹腔内出血达4 300 ml。② 非法接生,使用催产素不当等。本文中死亡3例均为在家分娩后阴道大出血者,其中2例有滥用催产素病史。另有1例产后出血来院,考虑应用催产素不当致子宫破裂,行腹式全子宫切除,后痊愈出院。③ 发生异常不及时就医。其中1例患妇孕40周,入院前1d已有起床后晕厥5次病史而未就诊,第2天因昏迷6h来院,最终因“胎盘早剥、DIC、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另有头痛、视物模糊、呕吐未及时就诊致子痫发生后方来院、出血至休克后来院等。对产科DIC的预防:① 加强孕期宣教,使孕产妇都能认识到产前检查的重要性,自觉定期到医院产检,如有异常情况出现,随时就诊。② 杜绝非法接生,严格掌握催产素使用的指证和使用方法。③ 对有诱发产科DIC高危因素的病人,如妊高征、宫内死胎、胎盘早剥、妊娠合并肝病、血液病者应注意监测。
3.2 DIC的治疗 (1) 产科DIC往往来势凶猛,病情迅速恶化,及时去除病因,切除子宫可阻断凝血活素的来源。治疗的早晚对抢救成功与否意义重大。我院1例虽切除子宫,但终因来院太晚,失血过多,休克失代偿而抢救失败,其余3例判断及时,在出血2 500 ml左右,血仍不凝的情况下,立即行子宫切除后抢救成功。(2) 及时成分输血、补充凝血因子:DIC时由于消耗了大量的凝血因子,故需要补充。最好输新鲜血和新鲜冰冻血浆(除补充血容量还能补充DIC所消耗的多种凝血因子)。当血小板计数<20×109/L时,可出现威胁生命的严重出血,应紧急给予输注,每24 h可输1~2 u单采血小板。当纤维蛋白原<1.5 g/L时,可输入纤维蛋白原2~4 g(输入1 g可提升血液中纤维蛋白原25 mg/dl)。还可根据病情输入冷沉淀(内含凝血因子Ⅰ、Ⅴ、Ⅷ、Ⅶ,每单位可增加纤维蛋白原100 mg/L,也可提高Ⅷ因子水平)。凝血因子补充的标准:要求使血小板>80×109 /L,凝血酶原时间<20 s,纤维蛋白原含量>1.5 g/L。若未达到上述标准,应继续补充凝血因子和血小板。(3) 抗生素的应用:感染产生的内毒素是诱发DIC的因素,及时控制感染,减少内毒素的产生直接有利于DIC的治疗,亦为去除诱因而行手术治疗时创造条件[2]。(4) 激素的应用:特别在羊水栓塞、HELLP综合征的治疗中能起到抗过敏、增加血小板、改善肝功能等作用。(5) 在羊水栓塞所致的产后出血,国内外一致主张尽快应用肝素[3]。肝素可抑制凝血过程,因而阻止凝血物质的大量消耗,从而改善微循环,使凝血机制恢复正常[4]。但临床上发现DIC时很难见到典型的高凝期。临床上一旦确诊,往往已处于高凝与低凝的交界期或纤溶期,特别是产科DIC患者,体内常有较大的创面,使用不当反而增加出血。所以在产科凡是能通过增补新鲜冰冻血浆或鲜血(均富含AT)而能得到有效矫治的产科DIC病人,均无必要使用肝素。我院发生的13例DIC病例均未应用肝素。近年来报道低分子质量肝素(LMWH)有效。
产科DIC病例绝大部分发生于有合并症的孕产妇,所以加强孕期宣教,规范产前检查,特别是加强对外来孕产妇的管理,及时发现及治疗各种产科合并症,是预防产科DIC发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梁宝琳,洪琰华. 产科急性DIC诊断与处理[J].中华妇产科杂志,1992,29(3):147.
[2] 王兆钺.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J]. 血栓与止血学,2008,14(1):4549.
[3] 张新洋,黄醒华. 羊水栓塞并DIC临床处理[J].中华妇产科杂志,1992,27:169.
[4] 王若楷.现代分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