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血液病学》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检测在评价糖耐量异常患者血管病变中的意义

发表时间:2012-03-13  浏览次数:575次

  作者:方洁,廖菲  作者单位:(贵州省电力职工医院 内科, 贵州 贵阳 550002) 贵州省卫生厅优秀医学青年科技人才基金资助(G2007-6)

  【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糖耐量异常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糖耐量异常患者(IGT)及正常糖耐量(NGT)者各40例,检测空腹及餐后2 h血糖、总胆固醇(TC)、总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糖基化血红白蛋(HbA1c)及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同时检测颈总动脉(CCA)内膜中层厚度,比较两组间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结果: IGT组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明显下降,(FINS)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CCA内膜斑块检出率明显增高,LDLC、TC明显高于NGT组,而HDLC明显低于NGT组,P<0.05。结论: 在IGT阶段已存在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粥样硬化,这可能与糖耐量异常患者脂质代谢异常有关。

  【关键词】 糖尿病前期,颈动脉,血管内膜,动脉硬化

  心、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及糖尿病肾病等大血管病变是糖尿病(DM)患者致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1],流行病学研究发现,DM患者罹患冠心病的危险性较非DM人群高2~4倍[2],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可作为反映冠状动脉及全身动脉早期粥样硬化的一个“窗口”[3],检测方法简便易行、无创,且易于重复,因此颈动脉内膜中层的厚度(IMT)的检测是可用于评价早期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指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3月~2009年8月体检人群,按照1999年WHO的诊断标准,根据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空腹血糖(FPD)及口服葡萄糖后2 h血糖(2 h PG)水平分组,共收集糖耐量异常患者(IGT)40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46~78岁,平均年龄61岁;正常糖耐量(NGT)者40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20例,年龄51~72岁,平均年龄63岁。2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入选者均无任何药物治疗、无酮症病史,无严重肝、肾疾病及风湿性疾病,无明确冠心病、脑血管疾病及下肢血管病变病史,无近期感染史,且未服用影响脂代谢药物。

  1.2 方法

  受检者检查前夜禁食10~12 h抽取空腹肘静脉血,行82.5 g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采用日本东芝F40R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总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测定餐后2 h血糖;糖基化血红蛋白(HbA1C) 测定采用乳胶凝集法,测定药盒由深圳市国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空腹胰岛素(FINS)测定采用反射免疫法,测定药盒由中国原子能研究所提供;胰岛素抵抗(IR)采用稳定模式评估法,HOMARA=FPG×FINS/22.5。

  1.3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检测和粥样硬化斑块的检测

  采用美国ATL 生产的HDI3500 B超高频血管探头,频率3.5 Hz,测量患者左右双侧颈动脉,测量颈动脉窦部下1 cm以内的腔-内膜交界面至外膜上层之间的距离,取其平均值,并在颈动脉可视范围内寻找斑块,以颈动脉IMT≥0.85 mm判断为增厚。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统计采用SPSS 11.0软件包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判断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临床资料及斑块检出率

  见表1。与NGT比较,IGT组胰岛素敏感性明显下降,空腹胰岛素水平明显增高,颈动脉内膜斑块检出率明显增高,LDLC及TC明显高于NGT组,而HDLC明显低于NG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1 IGT组及NGT组间各项指标比较(略)

  3 讨论

  Ⅱ型DM患者心血管病并发症发病率是普通人群的2~4倍,也是其主要死亡原因。因此,早发现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控制其发展的危险因素是临床治疗DM的主要目标之一[4]。超声检查显示颈动脉结构和功能常被作为判断外周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的有效指标。

  本研究显示,在DM早期,即糖耐量异常(IGT)阶段其动脉硬化斑块发生率高达49.5%,明显高于NGT组。其可能的机制为高血糖状态可致糖基化终末产物形成,糖基化终末产物的聚集可产生多种病理作用,引起细胞平滑肌增生,血管壁增厚,血管弹性下降[5],说明高血糖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高胰岛素血症及胰岛素敏感性降低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已被许多试验证实,本研究表明,IGT组胰岛素敏感性明显下降,空腹胰岛素水平较NGT组明显增高,IGT组颈动脉内膜斑块检出率明显增高,证实胰岛素抵抗对动脉粥样硬化有促进作用,故纠正胰岛素抵抗对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有积极意义。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脂代谢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TG、TC、HDLC、LDLC等都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危险因素。本研究发现,IGT组LDLC、TC明显高于NGT组,而HDLC明显低于NGT组,提示早期IGT患者LDLC、HDLC、TC水平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更重要的危险因素和诊疗的指标,在IGT阶段调脂、降脂治疗对于干预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

  研究结果表明,在IGT阶段已存在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可能与其所存在的代谢危险因素、胰岛素抵抗有关,因此,对于IGT患者,降糖、减轻胰岛素抵抗、调脂、降脂综合治疗能预防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从而更好的提高其生活质量,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776-777.

  [2] Barth J D. An update on caiotid ultrasound measurement of intima media thickness [J].Am.J Cardiol,2002(1):32-33

  [3] 曾龙驿,孙卫平,张国超,等.代谢综合症患者颈动脉硬化与超敏C反应蛋白相关性研究[J].中华糖尿病杂志,2006(1):31-32.

  [4] 宋秀霞,张敏,姜涛. 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性的探讨[J].北京医学,2005(10):583-585.

  [5] 罗敏.葡萄糖毒性和脂肪毒性作用[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0(增刊):31-37.

  [6] 陈建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hsCR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9(9):12-14.

  [7] 许浩,周押琴,陈慧.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与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分析.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9(4):73-74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