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偿献血地区HIV感染状况調查
发表时间:2011-11-18 浏览次数:535次
作者:岳峰,沈敦 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洛阳
【摘要】目的 了解河南省献血地区某行政村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感染状况及流行因素。方法 对户口属于该村的全体居民进行HIV入户调查,收集该村已经进行HIV检查的记录。结果 全村总共352户家庭,总人口1 529人,68.5%的居民共1 047人参加了筛查;HIV阳性居民139例,总阳性率为13.3%;全村33.5%的家庭有HIV血清阳性成员;有偿献血员的阳性率为27.4%,HIV阳性居民中,有64.7%为献血感染,有0.7%为输血感染,2.2%为性接触感染,5.0%为母婴感染;97.1%的HIV感染者进行了CD4+ T淋巴细胞的检测,<200×106/L者18例 。结论 河南省献血地区某些村庄HIV感染率较高,过去主要以献血感染为主,性接触和母婴传播已成为目前HIV感染的主要途径,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控制其进一步传播。
【关键词】 艾滋病病毒,有偿献血员,现况调查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HIV prevalence and epidemiological factors among the villagers in the commercial blood donating communities of Henan Province. Methods All residents of the village were followed to undergo an indoor interview to finish a questionnaire of HIV prevalence.We collected the records of the information about the village residents who had HIV serologic testing. Results There were total 1529 residents in 352 households in the village including 1 047 residents who participated in the HIV serologic screening test.A total of 139 HIV seropositive residents were found in the HIV screening.The percentage of HIV infection of the whole population was 13.3%.33.5% households had at least one member infected with HIV.The percentage of HIV infection among the paid blood donors was 27.4%.The proportions of HIV infection through routes of blood tranfusion,sex and mothertochild were respectively 0.7%, 2.2% and 5.0% among 139 HIV seropositive residents.97.4% of the HIV seropositive residents were measured for CD4+ T lymphocyte. There were 18 HIV seropositive residents whose number of CD4+ T was less than 200×106/L. Conclusion Some villages in the commercial blood donating region of Henan Province show high HIV prevalence.The former paid blood donors should be responsible for the main transmission route in these villages.However, sexual transmission and mothertochild transmission have become the main routes in general population.Effective action should be taken to control the spread of HIV.
Key words: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paid blood donor; crosssectional study
1995年以前河南省部分市县由于不规范的采血浆活动导致相当数量的既往有偿献血员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且多集中在相对贫困的农村。经过较长时间的潜伏期,2001年以后进入发病高峰期,部分病人已死亡[1]。2004年3月~2005年4月我们在河南省HIV感染高发区某行政村开展驻村帮扶工作期间,对该村所有居民HIV的感染状况及流行因素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04年3月~2005年4月对河南省献血员比较集中的某行政村的所有居民进行HIV有关调查。
1.2 调查方法 采用现场逐户问卷调查, 同时收集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医疗机构提供的对居民普有关HIV的疫情监测资料。
1.2.1 调查内容 包括家庭人口状况、经济收入、婚育史、献血史、输血史、疾病史、外出打工史、HIV抗体检测及配偶、子女HIV感染情况。
1.2.2 资料收集 包括现有资料收集和现场调查。现有资料包括:①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全村居民体检、普查HIV感染情况资料;②村卫生所病历资料;③村干部和村民小组长掌握的村民献血信息。现场调查主要是补充收集现有资料中不能获得或记录不准确的信息,采用普查方式逐户调查。
1.2.3 HIV感染途径的判断 ①献血传播:有危险献血浆史,除外其他危险行为的感染者;②输血传播:1995年前有输血史,无献血浆等其他危险行为的感染者;③性接触传播:HIV阳性者本人无献血史和输血史,配偶HIV阳性且有献血浆史,排除其他可能传播途径;④母婴传播:母亲和子女均HIV阳性,母亲在孩子出生前有献血浆史。
1.3 实验室检测
1.3.1 HIV抗体检测 采静脉血进行HIV抗体筛查, 阳性者用Westernblot进行确认,由当地县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实验室专业人员完成。
1.3.2 CD4+ T淋巴细胞计数 抗-HIV阳性者用美国BD公司FACSCount流式细胞仪进行CD4+ T淋巴细胞计数检测, 由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业人员完成。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百分率比较采用2检验法。
2 结果
2.1 被调查行政村基本情况 某行政村是全县22个献血员比较集中且有艾滋病患者出现的行政村之一, 该村献血员占全村成年人口的49%,该村距县城西南10公里,分两个自然村,5个村民组,352户,人口1 529人,人均占有土地1.2亩,靠种田吃饭,无养殖业、种植业,全村生活水平非常贫困。
2.2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全村352户,总人口数1 529人,其中男816人,女713人,小儿(≤14岁)371人,15~59岁1 021人,老年(≥60岁)137人。外出打工457人。有偿献血员567人,男297人(52.4%),女270人(47.6%),年龄25~72岁,平均44岁。
2.3 感染HIV的家庭 共有33.5%(118/352)的家庭有HIV感染者,家庭内阳性人数2例以上的有26户,占全部HIV阳性家庭的22.0% 。
2.4 HIV感染状况 在参加调查的1 047人中,其中男559人,女488人,发现HIV感染者139例,HIV感染13.3%。其中男70例,女69例,男女间HIV感染率分别为12.5%和14.1%,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592,P﹥0.05)。HIV感染者在30~39岁年龄组人数最多,占34.5%,感染主要发生在30~59岁年龄组,占所有感染人数的86.3%(见表1)。表1 男、女HIV感染者在各年龄组分布情况 n
2.5 献血人群与非献血人群HIV感染率 在1 047人中,献血员467人,HIV感染128例(27.4%),非献血员580例,感染11例(1.9%),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46.250,P<0.001)。
2.6 HIV各种传播途径的比例 139例HIV阳性者中,有90例(64.7%)为献血感染;1例(0.7%)为输血感染;3例(2.2%)为性接触感染(男传女2例,女传男1例);7例(5.0%)为母婴传播感染;19对夫妻都有有偿献血情况,无法确定感染途径是通过献血还是性接触传播。
2.7 CD4+ T淋巴细胞检测情况 139例HIV感染者中97.1%(135/139)的人进行了CD4+ T淋巴细胞的检测,其中细胞数>500×106/L者42例(31.1%),<350×106/L者61例(45.2%),<200×106/L者18例(13.3%)。
3 讨论
不同国家和地区HIV感染率存在差别,这与不同的感染途径、社会生活习俗和人口构成等因素有关。在献血员集中的地区,献血行为受当地的文化、习惯、政策等多方面的影响,常常表现出地区聚集性,针对某一个行政村进行细致的普查能大致反映该地区的流行状况。某行政村HIV感染状况相当严重,主要的感染者是有偿献血员,其感染率为27.4%,非献血人群HIV感染率较低(1.9%),与程华等[2]研究报道相似。感染率高低决定于他们去“问题血站”(个体经营血站和本县血站献血浆)的比例和次数,比例大、次数多的献血员人群,则感染率高。该村有偿献血员感染HIV的时间主要发生在1995年之前,自1995年后整顿血站,加强血液管理,尤其1998年颁布《献血法》后,取缔有偿献血,经采供血途径传播艾滋病在当地得到了遏制,没有在献血员中造成进一步传播。
非献血员中发现HIV感染者,说明该村艾滋病疫情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蔓延,这与目前我国艾滋病流行形势特点一致。由于当地经济发展较落后,人们的思想观念较传统,且据当地有关部门证实没有发现静脉吸毒者,所以在献血员集中地区HIV向一般人群的传播特点是以感染HIV的献血员家庭为基本单位,向家庭其他成员传播,传播途径主要是夫妻间性传播和母婴传播,社区内成员的传播方式主要是经输血和医源性传播。本次调查该村139例HIV感染者中,3例(2.2%)为性传播,较有些地方的结果低[3,4],7例(5.0%)为母婴传播,19对夫妻无法确定感染途径是通过性传播还是献血传播。
1998年通过的《献血法》明确规定禁止有偿献血,要求采血机构必须进行HIV的筛查,以后在该地区通过献血和输血不再是感染HIV的主要途径,而性接触和母婴传播将成为主要途径,因此要加强对HIV感染者的管理,给他们提供医学咨询与指导,做好宣传教育工作,以阻断艾滋病进一步传播。对符合治疗条件者进行及时正规的抗病毒治疗,将国家的“四免一关怀”政策落到实处。同时农村地区一次性医疗用具和非一次性医疗用具的消毒还存在很多隐患,可能导致HIV的医源性传播。这需要卫生部门对村医进行培训,加大执法力度,做好医疗器械的消毒工作,预防医源性传播。
【参考文献】
[1] 吕繁,张丽芬,王哲,等.中国中部地区两县既往有偿献血人群艾滋病回顾性队列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5):311-313.
[2] 程华,钱序,曹广华,等.中国中部有偿献血地区某行政村艾滋病病毒感染状况的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4):317-321.
[3] 王百锁,李翔,邢爱华,等.某地有偿供血人群HIV感染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3,9(3):134-135.
[4] 高世成,桂希恩,骆嘉拉.女性艾滋病病毒感染333例调查分析[J].临床内科杂志,2005,22(2):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