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毒青少年血液净化抢救成功20例心理分析
发表时间:2011-11-14 浏览次数:525次
作者:马慧鹏,贾楠,王莉华 作者单位:石家庄市,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血液净化中心
【关键词】 中毒,血液净化,心理分析
青少年自杀是一个社会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许多威胁人类健康的躯体疾病,已有了更多的医疗措施,病死率有所下降,而自杀死亡率却有增无减,尤其是青少年的自杀已成为第一死因,引起世界卫生组织的广泛关注。我们作为第一线的医护人员,应义不容辞地发挥我们这个特殊角色所起到的作用。通过我们精湛的技术、良好的语言、甜美的表情、和蔼的态度、认真负责的行为去影响那些从死亡线上挽救回来的生命,对其进行心理卫生教育,改变其感受及认知,使他们树立生活的信心,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
1 临床资料
2005年2月至2007年12月我院血液净化中心收治了13~17岁服毒自杀的青少年20例,其中男13例,女7例;经血雍灌流加血液透析及其它治疗抢救成功后,适时地对他们进行了积极的心理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 护理方法
2.1 消除疑惧心理与对立情绪,建立信任感 本组病例曾受到家长严厉指责,甚至打骂,比较心虚、敏感、有戒心、有敌意,常常主观地认为家长轻视自己,厌弃自己,因此,对家长采取回避,沉默,甚至对抗的态度,在这种情况下,亲自护理患儿的医务工作者,就要用一颗慈母的心去关心他们,对待他们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主动和他们聊天,使他们首先对自己产生信任感,最终使他们相信家长、亲朋好友的真心善意。
2.2 寻找事发因素 取得患者的信任后,我们就可以了解他们自杀原因及促成因素。由于他们的年龄不同,事发因素及促成因素也不同。例1:患儿,男,13岁,因为没有完成作业,害怕老师批评而口服农药;例2,患儿,女,15岁,因为家长不给买新衣服而服毒;例3:患儿,女,17岁,因为不整理自己的屋子,受到家长的指责后,和家长吵嘴,一气之下便喝了农药。由此看来,他们自杀的原因很简单,只是因为一时苦闷引起的瞬间冲动而产生的自杀念头。所以,他们的这种念头绝对没有成人因“价值破灭”导致自杀那样坚决,只要及时发现并进行合适的开导与劝解,就很容易走出自杀误区。
2.3 宣泄感情 从服毒到抢救成功这段时间,家长都处于紧张甚至恐惧的状态,家长担心患儿的生命是否能挽救过来。然而,一旦抢救成功,家长的担忧就会变成其它方面,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患儿的情感问题。患儿是否能接受父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一线的医护人员就要充当“中介”角色,发挥我们的作用。让患儿表达从未发泄的感情,比如,放声大哭、诉说苦处等。经过宣泄之后,郁闷的心情就会有所释放,然后诱导他们回忆过去的美好生活以及父母对他们养育之恩中的点点滴滴。使他们认识到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从而消除对父母的怨恨及误解。
2.4 树立生活的信心 青少年自杀的挫折不仅使身体受到了折磨,而且心灵受到伤害。如何面对社会、这种必要的担忧,通过给予心理卫生教育及心理咨询,而逐渐消除。使他们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社会观。摆脱过去的影阴,培养自尊、自爱、自强、自制的人生观, 对生活充满信心。
3 结果
获得重生的20例青少年都能重新认识自己,正确看待事件的全过程,珍惜宝贵的第二次生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用新的理念对待生活。学会了在挫折面前变得理智与坚强,并积极地融入了家庭社会当中,实现自身价值。
4 讨论
青少年自杀这一现象,应该引起社会的思考、家庭的重视。家庭的教育方式应该改变,患儿在顺境成长的同时,应该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挫折教育,使其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同时,家长应该尊重青少年的自尊心与独立性,加强与他们之间的沟通,促进情感交流,信任他们的独立性,辅助其经历家庭、学校的过渡,顺利地步入社会。
4.1 加强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的核心是传递社会价值。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肩负着重任,既要了解患儿的心理,又要给与正确的疏导。青少年正处在身心发育的巨变期,在此期间情绪变化大,控制能力差,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家长的行为会对患儿的心理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会出现心理障碍,以致使青少年产生持续性的攻击行为,最终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乃至将来健全人格的形成。因此,家长应该对患儿进行合理的评价与期望,接纳患儿的缺点,教会患儿正确面对生活中的不完美,学会接纳自我,学会生存。
4.2 培养与利用青少年的自尊心,增强适应能力,促进人格发展 青少年的自尊心是一种个人要求受到社会、家长尊重的心情,它促使青少年珍惜自己在家庭社会中的合理地位,保持自己在大家中的声誉,它是青少年积极向上,努力克服缺点的内部动力之一。个人自尊心的缺乏是由于过多受到指责与惩罚所造成的。为了培养个人自尊心,应当更多地采用赞许、表扬、奖励等方法。青少年正处在成长期,良好的社会影响能使他们健康成长。因此,应激励他们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用高尚的道德行为准则约束自己,提高对社会变化的适应能力与调节能力。
4.3 提高青少年辨别是非的能力,形成是非观念与是非感 是非观念与是非感的欠缺以及辨别是非能力差,是一些青少年进入误区的原因之一。所以,为了帮助这些青少年迅速地形成是非观念与是非感,应特别注意,用健康的舆论和良好的行为引导他们,使其知荣耻、明是非。
4.4 锻炼与诱因作斗争的意志力,巩固新的行动习惯 错误行动一方面受到内部错误观念因素的支持,另一方面也总是有一定的外部诱因引起,为了改变这种联系,一方面必须注意内部观念的改变,另一方面也应该控制诱因的影响,以及培养和诱因作斗争的能力。例如要想使一个孩子改掉不良的行动习惯,不能一味地采取禁止与惩罚的方法,也应该帮助他们建立合理需求与正当的行动方式之间的联系。比如可以让他们通过勤工俭学的途径来满足自己的合理需求,可以通过请求的方式得到必需品。
4.5 加强教育体制,纠正心理教育严重“贫血”的现象 青少年在身体发育的同时,心理发展却很滞后,很容易做出情绪大于理性的事情,往往在需要与可能之间产生矛盾,引起心理冲突;在需要与目标之间产生矛盾,引起心理压力;在压力与承受力之间产生矛盾,引起心理对抗,这些矛盾激化的结果都会引发青少年的心理障碍。心理障碍究其根源是素质教育问题。青少年的错误行动与不良品德,由于年龄、个性以及事情的性质与严重程度不同,其行动的表现方式是不相同的,为了有效地解决具体对象的具体问题,应该采取多样而灵活的教育措施。例如正面诱导法、不公开的警告法、大家说理教育的方式、孤立法等。不管哪种方法,宗旨是:使其最终完全的改正不良的品行,形成优良的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