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血液病学》

抗震救治血液保障是战时血液保障的一次成功实践

发表时间:2011-11-10  浏览次数:498次

  作者:国标,彭涛,甘新宇  作者单位:成都军区总医院输血科,四川 成都 610083

  【关键词】 地震伤,战时,血液保障

  汶川地震发生后,13万大军第一时间介入抗震救灾工作,这是我军建国以来最大规模一次非军事化军事行动,其持续时间、后勤保障难度前所未有。作为卫勤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的血液保障,同样经受了严峻考验。通过军队广大血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顺利完成了血液保障任务,为战时血液保障提供了第一手经验。

  1 丰富了军队血液保障理论体系[1-5]

  1.1 完善的“突发事件血液保障预案”能有效应对局部冲突和各种突发事件,是完成血液保障任务的前提[1,2]。在汶川地震发生后总后卫生部及各相关采供血机构迅速启动突发事件血液保障预案,按照各自任务要求迅速收拢人员,筹集、储备和供应血液,部署灾区内机动血液保障力量。由于有了较完善的预案,确保了抗震救灾血液保障任务的顺利实施。

  1.2 血液分级保障模式能显著提高保障效率 地震发生后,总后卫生部明确提出分级血液保障的模式,由后方血站、基地血站及野战血站三级血站组成。后方血站由解放军重庆血站、西安血站、成都军区血液中心、南京军区血液中心,及部分地方血站承担,任务主要是向基地血站供血。基地血站由解放军成都血站承担,其任务是接受后方血站血液,向野战血站、成都军区总医院及驻都江堰方向的野战医院或野战医疗队供血。两所野战血站部署在绵阳和德阳,分别向驻德阳地区和绵阳地区的野战医院和野战医疗队供血。由于分级、分工明确,职责清楚,使保障效率显著提高。

  1.3 坚持以军队采供血机构作为军队系统抗震救灾血液保障的主渠道 地震发生后,总后卫生部对解放军成都血站提出明确要求,全力保障成都军区总医院、派驻到灾区的野战医院和医疗队救治用血,军队野战血站和医疗机构不得直接接受地方血站供血,由解放军成都血站接收军地血站的供血,坚持以解放军成都血站作为军队系统血液保障的主渠道。由于很好地坚持了这一原则,使地震初期军队系统血液保障有序进行,未出现明显的混乱情况。

  1.4 做好初期血液准备对于保障急救用血具有重要意义[2-5] 地震发生后,总后卫生部指令十家军队采供血机构参与抗震救灾血液保障,准备血液超过100万毫升。迅速向解放军成都血站输送900U血液,使解放军成都血站在5月13日总储血量即达到3600U(红细胞悬液1150U,新鲜冰冻血浆2450U),对保障地震伤员急救用血起到积极作用。

  1.5 军地联动的血液保障模式,可能在规模化战争中发挥更好作用[3] 5月下旬开始,地震伤员用血出现一些新趋势,解放军成都血站新鲜冰冻血浆不能满足救治需要,而多个地方血站出现红细胞悬液积压,为了调剂余缺,做好保障工作,启动了军地血站联动保障模式。解放军成都血站先后协助地方血站消化630U红细胞悬液库存,地方血站向解放军成都血站调剂了2380U新鲜冰冻血浆。这种军地联动的血液保障模式,能有效降低血液运输成本,缩短保障时间,发挥保障效能,这在战时血液保障更有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2 锻炼了军队血液保障队伍[3]

  共有10家军队采供血机构介入了汶川地震军队系统血液保障,分别承担血液筹集、血液储备、血液运送、血液供应,卫勤机动血液保障力量抽组、开进、展开,及血液保障装备准备和供应。使大批采供血机构人员经受实战锻炼和考验。

  2.1 解放军成都血站处于抗震救灾的最前线,全体人员按照战时管理要求,按照战时工作模式,投入血液保障工作。全体同志24小时坚守岗位,发挥连续作战、不怕疲劳的优良传统,经受了连续10天每天用血300~400U高保障任务的考验[4]。按照总部随时随地保障军队救治单位的要求,时刻保持待命状态,多次在夜间向受供单位送血。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接收每一份标本,鉴定每一个血型、做好每一份配血,保证每一个伤员能及时用上需要的血液成分,满足临床医师救治伤员的每一个合理的用血需求。

  2.2 沈阳军区血液中心接到总部指令后,48小时完成野战血站人员抽组和开进,在德阳和绵阳两地完成选址和展开。40余名同志发扬吃苦耐劳精神,在极端恶劣的自然条件下,迅速按照野战血站开设流程,完成帐篷搭建、设备调试、血液配置、人员分工等工作。迅速与被保障单位建立通信关系,开展血液保障工作。克服了蚊虫叮咬、气候湿热的恶劣自然环境,受到了实战锻炼。

  2.3 南京军区血液中心完成20万毫升血液筹集、血液千里转运、跟随野战血站作业及野战装备现场评测任务。

  2.4 解放军重庆血站两次派专车专人向解放军成都血站运送血液,并深入灾区考察供血工作。301等医院派出的医疗队或野战医院配备了输血或检验技师,为抗震救治提供了输血技术支持。

  3 展示了军队采供血机构血液保障能力[2-5]

  按总部要求,三个血站完全覆盖整个四川灾区,保障250支医疗队或野战医院抗震救治用血,血液总量达到8000余单位。特别是在救治5名被掩埋超过100小时的伤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3.1 显示了军队血液保障体系快速反应的优势。地震发生后总后卫生部第一时间介入血液保障工作,指令10家采供血机构承担各项任务,并全面进入动员状态。

  3.2 展示了军队采供血机构快速机动能力。在四川地震灾区,总部投入了4辆专用运血车,分别配属解放军成都血站、德阳野战血站和绵阳野战血站,为两个野战血站的快速机动和及时保障各终端救治机构用血提供了有力支持。绵阳野战血站机动到青川、北川一线,解放军成都血站机动到都江堰-汶川一线,对救治单位提出的用血需求,4小时内能送达到指定地点。

  3.3 显示了军队采供血机构采血、供血一体的优势[3]。解放军成都血站处于抗震救治工作的最前沿,担负保障四川灾区军队所有医疗机构的血液保障任务,但未出现血液供给不及时、血液品种未能满足救治需要的现象。其成功的主要经验在于,一是解放军成都血站集采供血一体,能够根据需要及时组织自采血,对于机采血小板、冷沉淀、洗涤红细胞不依赖其它血站供给,二是解放军血站的快速反应能力,对伤员的用血需求,提前计划、提前采集,从采血到供血过程时间较非采供血机构明显缩短,节约了取血、送血等环节的时间。

  4 验证了一批血液保障装备

  4.1 野战运血车。验证了野战运血车机动性能、储存红细胞制品和血浆制品的能力、保持冷链稳定性等多项指标。

  4.2 野战运血箱。验证了野战运血箱的储血功能和运血功能,通电后达到保持红细胞制品温度所需的时间,断电后维持温度在2~6℃的时间等指标。

  4.3 简易运血箱[5]。南京血液中心现场监测了相变材料与简易运血箱(175医院研制)配套使用维持血液冷链的效果。

  4.4 战备血液管理模块。现场验证由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研发的战备血液管理模块对血液制品的管理能力和适用范围。观察了该模块与军队输血管理模块、地方血站不同输血管理模块的匹配能力等。

  5 开展了多项研究课题[3,5]

  各军队采供血机构开展了多项抗震救治血液保障研究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已发表研究论文数十篇,涉及血液应急指挥、筹集、储存、供给;血液卫勤机动力量抽组、开进、配置及展开;长途运输血液质量跟踪、监测、使用;地震伤员临床用血需求、供给和使用效果;自采血动员、采集、检测和管理等。这些研究对于提高我军应付各种突发事件具有重要意义,许多做法、总结的经验、将对我军战时血液体系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 宋 斌,朱晓辉,李 蕾,等.联合作战血液应急保障方式探析[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7,14(3):194~195.

  [2] 王乃红.成都市地震灾害应急采供血措施及效果[J].中国输血杂志,2008,21(8):574~577.

  [3] 朱国标,彭 涛,肖 洁,等.地震伤救治用血血液保障的特点[J].西南国防医药,2008,18(5):120~121.

  [4] 肖 洁,朱国标,彭 涛.1109名地震伤员的临床用血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08,21(8):612~613.

  [5] 王海林,栾建凤,刘 卫,等.四川汶川抗震救灾野战条件下血液的储存[J].中国输血杂志,2008,21(8):594~595.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