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血液离心破袋方法有效性的探讨
发表时间:2011-06-29 浏览次数:388次
作者:王慧茹 李建民 沈莉 作者单位:050071 石家庄市,河北省血液中心
【关键词】 血液;离心破袋
离心过程中血液破袋最直接的后果是造成血液资源的浪费,为最大限度地降低离心破袋,确保血液安全,减少血液的浪费,以及降低因处理漏血可能导致的工作人员的职业暴露风险,针对血液离心时是否采取了一些有效预防措施加以控制,以及这些措施是否起到应有的作用,笔者就我站2006至2008年的血液离心控制情况以及离心破袋情况进行调查,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SorvallRC12BP离心机(美国索福公司制造),采血联袋(山东威高集团医用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
1.2 方法 将3年间所有的经离心的全血(共计189 969袋)按不采取任何措施(共计179 192袋,为2006年/81 086袋和2007年/98 106袋之和)和采取措施(2008年/107 777袋)自然分为A、B 2组,2组间离心条件不变均为3 114 r/min,4℃,13 min。A组:血袋经配平后使用套桶直接进行离心,如为刚从冰箱中取出的全血,则在室温下放置10 min后再进行离心;B组:除按前者要求外,套桶内加塑料鞋套包裹血袋后进行离心。2组对袋面及标签面朝向不做要求。
1.3 离心破袋形式 通过对发生漏血时血袋的观察和规纳,其表现出的形式有:(1)血袋破口:多发生在血袋两侧下1/3区间及底边,包括血袋上部隔膜管、易折件与血袋压缘边结合处出现的俗称“龟裂”者;(2)鼓泡:俗称疣状突起,其特点是发生的部位、大小及形状不定,;(3)导管漏:表现为配血管或热合口盲端漏血,导管或及其附件和联袋体分离;(4)针(沙)眼漏:其特点是血袋面或连接导管上出现肉眼不易识别且一般压力下不发生漏血的小眼,但经离心后就发生漏血。
1.4 判断标准 只要出现上述形式的血袋渗漏现象均视为离心破袋。
2 结果
A组血袋破损率为4.6‰,B组血袋破损率为1.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破袋发生形式[破口、鼓泡、导管漏和针(沙)眼漏],前者分别为34.8%、47.9%、1.1%和16.2%,后者分别为60.6%、24.3%、4.3%和10.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1 离心破袋年统计情况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在套桶内用鞋套包裹血袋的方法,较不用鞋套包裹离心破袋下降2.7‰,不失为一种简单有效的防止离心破袋的方法,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一是减少装杯时的摩擦力,有利于装杯时消除死腔,而死腔形成则是导致离心破袋的最主要原因,与文献报道的血袋与离心杯壁完全接触并成为一体,离心时剪切力转移到离心杯壁,减少了作用在血袋壁的力量,因而血袋不易破损[1]的结论一致。因在实际操作中针对冷藏后血袋脆性增加、韧性下降的问题,在室温下放置10 min的措施,与文献报道的血站质量服务体系要求保证冷链完整性,血液的室温暴露时间严格控制在30 min以内的要求[2]一致,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防止血袋破损。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防止离心破袋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的综合治理过程,应从离心机本身[3]、离心机参数设置[4]、血袋质量性能、配平后血袋规整、血袋装杯、尽可能消除死腔、保护导管等方面采取措施,当然这些措施不能违背血站质量管理规范要求;各单位还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预防措施;血袋供应商也应不断提高血袋质量,尽可能消除材料上沙眼和压合不牢等缺点;只有这样,才能减少离心破袋,可见综合治理是防止离心破袋最有效的办法。
【参考文献】
1 韩军峰.一次捐献双袋血小板的献血者的安全性探讨.临床输血与检验,2005,7:295.
2 熊志高,罗贤瑞,谢永玲.关于加强采供血机构冷链管理的探讨.中国输血杂志,2007,20:253.
3 李健民,沈莉,张爱红.不同离心方式血液离心效果的调查.中国输血杂志,2002,15:208.
4 刘粤龄主编.《血站管理办法》贯彻实施及血站相关标准和技术操作规程汇编.第1版.北京:中国医药科学出版社,2006.149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