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血液系统表现为首发症状的艾滋病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0-12-07 浏览次数:384次
作者:郭鹏翔 作者单位:(贵州省人民医院 血液科, 贵州 贵阳550002)
【摘要】 目的: 认识艾滋病的多种首发症状,防止临床漏诊和误诊。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2009年36例艾滋病患者的临床资料,4例患者以血液系统表现为首发症状,都进行了血液学的部分实验室检查。结果: 4例患者最初被误诊为再生障碍性贫血、淋巴癌及多发性骨髓瘤,最终HIV抗体检测阳性确认为AIDS。结论: 血流系统表现可成为艾滋病的首发症状。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HIV抗体; 骨髓; 血常规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 iency virus,HIV)引起的一种严重传染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2002-2009年收治艾滋病患者36例,其中4例是以血液系统表现为首发症状,导致漏诊和误治,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病例1男,34岁,因发现颈部包块3个月,发热2个月入院,既往有冶游史。5年前因血常规提示三系减少2次行骨髓检查,诊断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给予再障生血片、血美安等治疗,病情稳定。3月前颈部淋巴结活检提示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给予糖皮质激素等治疗。1个月前血常规示WBC 23×109/L,Hb 105 g/L,PLT 30×109/L。骨髓象示增生活跃,粒系少数巨型变,个别核浆发育紊乱,红系明显减少,全片见巨核细胞114个。入院体查:双侧颈部可扪及数枚蚕豆大小淋巴结,脾于左肋缘下2 cm可及。骨髓象示增生活跃,小粒空虚呈网状;胸片示双肺感染。住院期间发生多次抽搐,脑电图提示中度异常,可见“癫样”放电。后经HIV抗体免疫印迹法检查确诊为AIDS,于入院11 d后死亡。
12病例2女,31岁,因发热伴消瘦2个月入院,否认冶游史。体查:双下颌可扪及2个1 cm×1 cm大小淋巴结,双侧腹股沟可扪及数枚10 cm×1.2 cm淋巴结。血常规:WBC 8×109/L,Hb 95 g/L,PLT 238×109/L。胸部CT示纵膈多组淋巴结肿大,初步诊断淋巴结癌转移、淋巴瘤。骨髓增生活跃,粒系百分率明显增高,少数巨型变及空泡样变,个别核畸形,核浆发育紊乱,浆细胞4%。右侧腹股沟淋巴结活检:大量小血管增生,呈慢性淋巴结炎改变,淋巴滤泡处于静止状态,体积小,未见滤泡中心。后经HIV抗体检测确诊为AIDS。
13病例3男,61岁,因胸闷、气促伴纳差6个月入院,否认冶游史。体查:脾大。血常规:WBC 5×109/L,Hb 71 g/L,PLT 82×109/L,异型淋巴细胞3%。血肌酐301 μmol/L,血尿素氮119 mmol/L;从骨盆、头颅、胸肋部骨片中未见骨质破坏,血清蛋白电泳示无异常;骨髓象示增生明显活跃,粒、红二系百分率减低,少数红细胞呈缗钱状改变,浆细胞65%,以幼稚浆细胞为主。β2微球蛋白124 mg/L,拟诊为多发性骨髓瘤。在检查中发现HIV抗体阳性,经免疫印迹法确诊为AIDS。出院后未给予特殊治疗,此后仍无骨痛症状,随访15年后死亡。
14病例4男,46岁,因纳差、乏力、消瘦7个月,畏寒、发热6个月入院。体查:双侧颈部及左腋下可扪及2个1 cm×1 cm大小淋巴结,双侧腹股沟可扪及数枚1.0 cm×1.2 cm淋巴结。血常规:WBC 29×109/L,Hb 75 g/L,RBC 213×1012/L,MCV 105 fl,PLT 22×109/L。胃镜示糜烂性胃炎,骨髓象示增生明显活跃,个别畸形原粒及早幼粒细胞,少数颗粒明显增多,成熟红细胞及少数大红细胞,全片见巨核细胞44个。肿瘤标记物阴性。维生素B12154 ng/L,叶酸10 μg/L。骨髓培养结果为氟劳地枸橼酸杆菌生长。在检查中发现HIV抗体阳性,方确诊为AIDS。给予抗感染治疗后病情好转出院。
2结果
4例患者都有血液系统检查结果的异常表现,初诊分别为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瘤、淋巴结癌转移或淋巴瘤。4例患者最终经HIV抗体检查阳性,确诊AIDS。1例在住院期间死亡。
3讨论
HIV主要侵犯并毁损CD4+T淋巴细胞(辅助性T淋巴细胞),造成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受损。感染初期可出现类感冒样或血清病样症状,然后进入较长的无症状期,继之发展为艾滋病前期,最后发生各种严重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成为AIDS。该病主要累及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等。血液系统异常在AIDS患者中也较常见,主要包括粒细胞及血小板减少、贫血以及淋巴瘤等[1]。病例1先表现为贫血,后又诊断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并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患者长期被漏诊和误治;病例2的临床表现酷似淋巴瘤,但经淋巴结活检后排除;AIDS骨髓浆细胞轻至中度的增多表明了机体对HIV感染的反应性改变,而病例3的表现较为少见,惜患者未做血清和尿免疫固定电泳及流式细胞术检测来与多发性骨髓瘤鉴别。病例4合并有巨幼细胞贫血,这与HIV对消化系统的影响有关。HIV/AIDS患者贫血的主要原因是骨髓无效造血,与慢性病性贫血(通常是红细胞生成素缺乏性贫血)、骨髓感染(各种病原微生物)也有关[2]。白细胞减少则认为与HIV感染后抗中性粒细胞抗体形成,缺乏集落刺激因子或存在抗体以致骨髓不能维持粒系祖细胞的生长和成熟有关[3]。血小板减少与HIV对骨髓巨核细胞的损害、HIV感染后抗血小板抗体形成、PLT生成受抑制及PLT被脾脏破坏有关[4]。骨髓中的病态造血和浆细胞轻度增多是骨髓对HIV感染的反应性改变[5]。
近年来我国AIDS发病数不断增加,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而血液科医师接诊的患者中又以血细胞减少最常见,易误诊为血液系统疾病。所以,掌握HIV/AIDS患者的临床和血液学特点,能帮助我们在日常工作中更好地认识该病,特别是对发热、贫血和淋巴结肿大的患者应常规进行HIV抗体检测,以免漏诊和误治。
【参考文献】
[1]陈灏珠,林果为 实用内科学[M]13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466-479
[2]李在村,吴昊HIV/AIDS患者贫血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2004(6):351
[3]Vol berding.Consensus statement:anemia in HIV infection current trends,treatment options,and practice strategies[J].Anemia in HIV Working Group,2000(9):1004-1020.
[4]Rheingold SR,Burnham JM,Rutstein R,et a1.HIV infection presenting as severe 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 with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in an infant[J].Pediatr Hematol Oncol,2004(1):9-12.
[5]Mwau M,McMichael AJA review of vaccines for HIV prevention[J].Gene Med,2003(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