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血液病学》

72例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0-11-26  浏览次数:410次

  作者:杨侃 作者单位:广西桂林市妇女儿童医院儿科,广西 桂林 541001

  【关键词】 紫癜 血小板减少性 特发性 丙种球蛋白类 激素类

  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又称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小儿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大多呈良性经过,但在急性期,由于血小板计数低,容易发生皮肤黏膜出血等症状,严重时并发颅内出血而危及生命。因此在短期内提高血小板数以迅速控制出血症状是治疗本病并发症的关键。我科从2001年1月~2005年12月采取单用激素、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IVIG)两种方案对72例急性ITP进行治疗,现总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72例急性ITP患儿均符合1998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血液学组制定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疗建议(修订草案)的诊断标准[1]。其中男42例,女30例,年龄最小50天,最大10岁,中位数年龄3岁2个月,治疗前病程1~5天。

  1.2 起病前诱因 起病前1周左右有明显呼吸道感染49例,腹泻8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5例,服用“泰诺琳”2例,预防接种发病8例,接种疫苗包括脊髓灰质炎、麻疹、百白破、流脑、乙肝疫苗5种。

  1.3 临床表现 极重型6例,重型11例,中型33例,轻型22例,72例中仅皮肤黏膜出血点、瘀点、瘀斑49例,除皮肤黏膜出血点外合并鼻出血或牙出血17例,除上述表现外合并消化道出血、泌尿系统出血共6例。

  1.4 实验室检查 ①常规检查:血小板<10×109/L 6例,10~25×109/L 11例,25~50×109/L 33例,50~100×109/L 22例。肉眼血尿2例,大便潜血阳性4例。②骨髓检查:46例行髂骨或胫骨穿刺,骨髓液按常规涂片染色做细胞形态学检查,骨髓象均为增生性活跃,粒红细胞比例在正常范围,巨核细胞增多43例,巨核细胞分类中幼稚型和颗粒型比例增加,产生血小板的成熟巨核细胞数量减少。

  1.5 治疗方法 患儿随机分成两组,A组38例,采用泼尼松1.5~2mg/kg·d-1分次服用,视出血控制后逐渐减量,3~4周为1个疗程。对中重型病例,开始采用地塞米松1.5~2mg/kg·d-1静脉滴注,3天后改用泼尼松口服。B组34例,激素用法同上,静滴IVIG 0.4g/kg·d-1,每天3~5天。两组病例在性别构成和年龄分布上差异无显著性(P>0.05),开始治疗前病程、血小板数经统计学处理检验差异无显著性(P>0.05)。

  1.6 疗效判定 ①显效即完全反应者血小板升至100×109/L以上持续3个月;②好转即部分反应者血小板升至50~100×109/L或较原水平上升30×109/L;③无效即无反应者血小板计数无明显改善。

  1.7 统计学方法 所有资料均采用SPSS 6.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出血控制时间 A组为4.06±2.23天,B组为2.59±0.82天,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t=3.78,P<0.01)。

  2.2 血小板开始上升时间 A组为4.13±1.50天,B组为1.87±0.97天,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t=7.67,P<0.01)。

  2.3 两组疗效比较 见表1。两组显效率、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2.4 副作用 所有病例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水电解质紊乱、发热、皮疹等不良反应。

  3 讨论

  3.1 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一直以来糖皮质激素是首选药物,本研究单用激素和激素与IVIG共用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与张瑛等报道相同[2]。但不少学者报道[3]认为激素可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从而导致ITP复发。

  3.2 自从1981年Imbach首先应用大剂量IVIG治疗小儿ITP取得较好疗效后,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从临床和实验室均验证了IVIG的疗效。其机理[4]主要是:①封闭巨噬细胞受体,抑制巨噬细胞对血小板的结合与吞噬,从而干扰单核细胞吞噬血小板的作用;②在血小板上形成保护膜抑制血浆中的IgG或免疫复合物与血小板相结合,从而避免被吞噬细胞破坏;③抑制自身免疫反应,使抗血小板的抗体减少。本组报道显示B组在控制出血时间和血小板上升速度上要优于A组,证实了大剂量IVIG有迅速止血、迅速提高血小板的优越性。国内谭运标、朱永生等学者也得到了类似的临床结果[2,5,6]。

  3.3 联合用药有迅速止血、迅速提高血小板,有助于感染的控制和防止病情复发的优点得到了多数学者的验证[2,5~7],因为激素与IVIG有协同作用,IVIG使血小板稳定时间更长,它在提高机体免疫力的同时有效避免了激素的副作用。但在IVIG剂量上各学者报道不一,这有待于更大样本更远期观察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血液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断建议(修订草案)[J].中华儿科杂志,1999,37(1):50-51.

  [2] 张瑛,何雯,赵亚玲.小儿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64例临床分析[J].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2007,12(1):33-34.

  [3] 张笑飞,许东亮,张国成,等.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与人细小病毒B19感染的关系[J].中华儿科杂志,1999,37(1):15-17.

  [4] 盛光耀.儿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15-418.

  [5] 谭运标.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地塞米松治疗重度ITP体会[J].中国小儿血液,2003,8(3):99-101.

  [6] 朱永生,郭祥,葛娟.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96例分析[J].江苏医药,2005,31(5):398-399.

  [7] 张晓芬,刘晓红.联合应用丙种球蛋白与地塞米松治疗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评价[J].实用医学杂志,2007,23(16):2587-2589.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