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内科学其他学科》

头孢克肟治疗小儿泌尿道感染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09-10-12  浏览次数:782次

作者:付晓晖    作者单位:463600 河南正阳,正阳县人民医院儿科

【摘要】  目的 观察头孢克肟治疗小儿泌尿道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87例小儿泌尿道感染患儿应用头孢克肟颗粒每次1.5~3.0 mg/kg,每日2次口服,疗程10天,观察疗效。结果 87例小儿泌尿道感染患者,经10天治疗,治愈率90.80%,有效率5.75%,无效率3.45%。结论 头孢克肟杀菌作用快,口服方便,组织渗透性好,无严重不良反应,是目前治疗小儿泌尿道感染的有效药物。

【关键词】  头孢克肟 小儿泌尿道感染 疗效

    泌尿道感染是小儿泌尿系统常见病之一。头孢克肟为广谱抗菌药物,具有较强的杀菌作用。为验证该药对小儿泌尿道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我院2003年6月~2006年6月应用头孢克肟治疗小儿泌尿道感染患者87例,获得很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87例患者中,男22例,女65例;年龄2个月~14岁,平均5岁,均为我院住院或门诊泌尿道感染患儿。所有患儿治疗前均做清洁中段尿细菌培养。48例阳性,阳性率55.17%,其中大肠杆菌27例,占56.25%;变形杆菌11例,占22.92%;绿脓杆菌4例,占8.33%;克雷伯杆菌3例,占6.25%;白色葡萄球菌2例,占4.17%;肠球菌1例,占2.08%。

    1.2  诊断标准  全部病例均符合杨锡强、易著文主编的第6版《儿科学》中小儿泌尿道感染的诊断标准[1]。

    1.3  治疗方法  应用头孢克肟颗粒每次1.5~3.0 mg/kg, 每日2次口服,疗程10天。

    1.4  观察方法  记录所有患儿治疗前、治疗后、停药后1周及停药后1个月症状、体征,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肾功能、肝功能及清洁中段尿细菌培养,并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1.5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治疗后症状体征消失,尿常规正常,清洁中段尿细菌培养转阴,停药后1周及停药后1个月,复查清洁中段尿细菌培养均阴性。有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消失,尿常规正常,清洁中段尿细菌培养转阴,停药后1周及停药后1个月,复查清洁中段尿细菌培养阳性。无效:治疗前清洁中段尿细菌培养阳性,治疗后仍阳性;治疗前清洁中段尿细菌培养阴性,治疗后尿常规无改善或加重者。

    2  结果

    87例小儿泌尿道感染患儿中,治愈79例,治愈率90.80%,有效5例,有效率5.75%,无效3例,无效率3.45%。

    3  讨论

    泌尿道感染是指病原体直接侵入尿路,在尿液中生长繁殖,并侵犯尿路黏膜或组织而引起损伤。按病原体侵袭的部位不同,分为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由于小儿时期感染局限在尿路某一部位者较少,且临床上又难以准确定位,故常不加区别统称为泌尿道感染。任何致病菌均可引起泌尿道感染,但绝大多数为革兰阴性杆菌,如大肠杆菌、副大肠杆菌、变形杆菌、克雷伯杆菌、绿脓杆菌,少数为肠球菌和葡萄球菌。小儿泌尿道感染选用抗生素应在肾组织、尿液、血液中都有较高的浓度,抗菌能力强,抗菌谱广,不易使细菌产生耐药菌株,且对肾功能损害小[2]。

    头孢克肟是第三代头孢菌素,对革兰阳性菌及阴性菌均具有抗菌活性,为广谱抗生素。对各种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具有极强的稳定性。特别是对革兰阴性菌中的大肠杆菌、变形杆菌、克雷伯杆菌、沙门菌、淋球菌及革兰阳性菌中的链球菌比其他口服头孢类抗生素具有更强的抗菌作用,其作用机制为阻止细菌细胞壁的合成,破坏细菌在外环境中的稳定性,是杀菌性的。肾功能正常的小儿患者口服本品一次1.5~3.0 mg/kg后,约3~4 h血清浓度达到峰值,为1.14~2.01 μg/ml血清浓度,半衰期为3.2~3.7 h。本品组织渗透性好,几乎所有组织器官及体液中都有较高的药物浓度,而且对肾脏基本无毒性。本品主要经肾脏排泄,肾功能正常的小儿患者经口服用1.5~3.0 mg/kg后尿中排泄率(0~12 h)约为13%~90%,这一特点有利于治疗泌尿道感染。

    本组87例患儿服药后,9例患儿出现上腹部不适、纳差、恶心、呕吐、腹泻、腹痛,2例出现皮肤瘙痒,1例出现头晕,但都能坚持疗程结束,停药后症状消失,所有患儿治疗前后的血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无明显改变。

    头孢克肟杀菌作用快,口服方便,组织分布广,无明显不良反应,是目前治疗小儿泌尿道感染的有效药物。

【参考文献】1 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75.

2 孔祥和,马沛然.儿科治疗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20.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