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血液病患者口咽部真菌感染的防治
发表时间:2010-02-02 浏览次数:658次
恶性血液病患者口咽部真菌感染的防治作者:蒋铁斌,李昕,王二华,姚晨姣 【关键词】 血液 现有的恶性血液性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仍是化学疗法(化疗),化疗能使恶性血液性疾病得到缓解,甚至达到临床治愈,但是真菌感染仍是恶性血液性疾病常见并发症和死亡原因之一。所以预防、治疗真菌性感染得到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我们应用碳酸氢钠溶液+制霉菌素含漱预防、治疗恶性血液性疾病患者口咽部局部真菌感染,疗效较好,现总结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3年1月~2006年6月期间收住院的恶性血液性疾病患者720例次,男418例次,女302例次。所有患者诊断均符合《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1]。其中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240例次;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ML)360例次;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20例次(加速期6例次;急变期14例次);恶性淋巴瘤30例次;多发性骨髓瘤70例次;所有患者均反复多次进行联合化疗强化治疗,化疗方案分别为:VDLP、DA、CHOP、VAD等。 1.2 防治方法 将恶性血液性疾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进行预防、治疗。治疗组(碳酸氢钠溶液+制霉菌素组)400例次,其中ALL 130例次,AML 195例次,CML 12例次,淋巴瘤18例次,多发性骨髓瘤45例次。化疗同时给予温开水漱口后,含漱制霉菌素溶液(制霉菌素500万u研碎后溶于碳酸氢钠液500 ml中)20~50 ml,每次含漱3~5 min,每日3~4次,共12~14天。对照组320例次,其中急淋110例次,急非淋155例次,慢粒8例次,淋巴瘤12例次,多发性骨髓瘤35例次。化疗同时只用生理盐水漱口,每日3~4次。两组性别、年龄无差异。2 结果 2.1 诊断方法及标准 2.1.1 诊断方法 对所有患者症状、体征进行仔细地观察,并反复做咽拭子、涂片找真菌菌丝和孢子、真菌培养。 2.1.2 口咽部真菌感染诊断标准 符合下列之一即可诊断:(1)口咽部黏膜有白色斑块或白色斑点,与黏膜粘连,不易剥离,经抗细菌治疗无效,加用抗真菌治疗后白色斑块或斑点消失。(2)取口咽部白色斑块病变部位做涂片及真菌培养,查到霉菌丝和孢子或真菌培养有阳性结果。 2.2 口咽部真菌感染率 治疗组中10例次出现口咽部真菌感染;对照组中54例次出现口咽部真菌感染。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64例次真菌感染中,56.25%(36例次)经病原学证实是白色念珠菌。上述真菌感染患者经停用抗生素、加强口腔护理,加用抗真菌药等综合治疗,均有效。3 讨论 恶性血液性疾病患者由于下列原因:(1)疾病本身所致细胞、体液免疫功能异常,如多发性骨髓瘤;(2)反复的联合化疗,导致中性粒细胞数目减少甚至缺乏,其中中性粒细胞趋化作用和吞噬功能减低,功能受损,使机体免疫系统紊乱;(3)反复应用广谱抗生素、激素容易导致口咽部甚至深部真菌感染;(4)部分患者本身状态较差,清除口腔及呼吸道分泌物的能力减弱;(5)皮肤、黏膜屏障的破坏。文献报道恶性血液性疾病感染部位以口咽部最多,占42.3%,其中真菌占21.88%,在感染构成比中真菌感染白色念珠菌占16.98%,其他真菌占4.9%[2]。亦有报道血液系统疾病口咽部假丝酵母菌感染最常见[3]。化疗对黏膜造成损伤,念珠菌、曲霉菌等通过受损黏膜入血,可以导致致死性的深部真菌感染。有文献报道用氟康唑和伊曲康唑预防真菌感染,能有效地降低念珠菌的感染率[4,5]。我们利用制霉菌素+碳酸氢钠含漱,其口咽部局部浓度高,同样达到局部真菌预防治疗效果,无刺激及其他不良反应,患者易于接受。而且,制霉菌素便宜,较其他价格昂贵药物有更高的性价比。[参考文献] 1 张之南.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第2版.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118. 2 王伏田,吴铭,徐肇明,等.恶性血液病医院感染的分析.实用医学杂志,2003,19(2):180-181. 3 黄虑,张永信.深部真菌感染地临床流行病学.国外医学?抗生素分册,2000,21(6):17. 4 刘永东,史斌,韩淑侠,等.口服氟康唑预防急性白血病患者的霉菌感染.临床血液学杂志,1999,12(5):225-226. 5 王春燕,吴秉毅,郭坤元,等.应用伊曲康唑预防化疗后继发真菌感染的疗效.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3,23(4):389-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