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特征与护理对策
发表时间:2009-09-08 浏览次数:672次
【论文关键词】 血液透析;患者;心理特征;护理 【论文摘要】血液透析疗法(以下简称血透)广泛应用于治疗肾功能衰竭及尿毒症,透析技术的不断进步,提高了透析患者的存活率,恢复了尿毒症患者的劳动能力,提高了肾病患者生活质量。血透人数呈逐年递增之势[1],值得重视的是,大多数透析患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焦虑、忧郁、沮丧、恐惧甚至绝望等心理问题,其后果不仅是免疫力下降、影响生活质量,更为严重的是引发透析并发症,从而增加治疗风险,因此,做好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护理至关重要。
1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特征的引发因素 1.1疾病因素 由于其肾功能多为不可逆性损害,患者一旦了解到除肾移植外,透析是维持生命的最后治疗方法,而它只能代替正常肾脏的部分排泄功能,不能代替正常肾脏的内分泌和新陈代谢功能,患者往往产生绝望、恐惧的心理。 1.2经济因素 昂贵的血液透析费用是血透患者的沉重负担,一旦无法支付治疗费用随时面临生命危险。 1.3社会支持 良好的社会、家庭支持,对血透患者的身心健康具有直接保护作用。 1.4 自身形象 长期透析患者多存在身体水肿、萎缩,皮肤苍白干燥、脱屑多痒、色素沉着,头发脱落等外在形象改变,大部分患者还伴有性功能减弱、性欲减退的改变,因而容易产生自尊受损、羞耻感、抑郁等心理变化。 1.5治疗因素 血液透析治疗中的反复动静脉穿刺给患者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各种急性并发症和远期并发症的出现常导致患者紧张和丧失信心。
2心理护理相关对策 终末期肾病透析患者的心理问题发生率显著高于一般患者,无论意志多么坚强的人一旦患病后,心理平衡都会被打破,尤其是长期受病痛折磨,对疾病缺乏信心,以及社会、家庭及经济条件的影响,患者要承受生理与心理的双重痛苦。心理反应以抑郁和焦虑最为常见[2]。根据患者的心理反应及其产生的原因,护理人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心理护理。 2.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护理人员首先要加强自身业务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建设,以良好的精神面貌、道德修养、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术服务患者,使其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其次要加强服务观念,理解、尊重患者,与其建立平等、信任的人际关系。既要多关心多体贴患者,又要维持患者的独立人格。另外,掌握沟通的技巧也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中要注意言行的得体,把握好分寸,多给予鼓励和肯定,对其做得不够甚至拒绝配合的方面,比如未能很好地控制体重、拒绝药物治疗等,避免使用责怪批评的语气,应善意地劝导,使患者自觉领会其中的利害关系,积极配合治疗。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要主动征求患者对治疗的看法,交流双方意图和需求,以取得患者的理解和信任,根据患者不同的文化程度,采取不同方式耐心细致地劝解开导,帮助患者面对现实,树立信心。 2.2做好健康教育 由于血透患者对疾病的认识以及血液透析相关知识的缺乏,常造成血透患者各种心理问题的产生,因此做好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对维护患者的身心健康显得尤为重要[3]。患者开始接受透析治疗时,由于不了解肾功能损害的不可逆性和血液透析的长期性,常表现出盲目乐观,此时护理人员应通过宣传教育使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和科学的治疗方法,不要去做有害无利的尝试。一旦患者认识到只能通过肾移植或依靠血透来维持生命,常表现出焦虑、抑郁的心理,此时护理人员应详细讲解血液透析的原理、方法、作用及新的技术进展,让其明白如果做到充分透析,能达到很高的生括质量,并鼓励患者回归社会,体现自我价值,增加自信心,保持健康的心态。同时应告诉患者治疗中的各种注意事项,如饮食的宜忌、体重的控制、内瘘的保护、药物辅助作用的重要性,使患者能积极配合治疗,并告知透析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适及并发症,使其做到心中有数,从而消除紧张、恐惧心理。特别值得重视的是部分自费患者一方面求生欲望强烈,另一方面由于受经济条件的限制要求延长透析间期、减少透析频率,一旦透析频率减少,病情加重,各种并发症随之出现,常表现出绝望的心理,甚至会出现自杀的念头,此类患者的心理护理是血透护理中的一大难点。针对这类患者,护理人员应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以极度的耐心面对患者,告诉患者由病情加重、并发症所花费的治疗费用往往高出于正规透析的费用,良好的饮食控制能够减少并发症的产生,继而减少治疗费用。同时应仔细观察患者的一举一动,对其异常行为加以重视,严防自杀现象的发生。帮助病友间建立联系,通过相互交流、沟通,缓解不良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3结语 长期血液透析患者属于脆弱人群,在对其进行血透等治疗的同时给予科学的心理护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4]。要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根据他们不同的实际情况给予鼓励、帮助,提供相关忠告、咨询与支持,并根据其理解力进行健康教育,应该从多方面对他们予以心理支持,提高其战胜疾病的勇气,鼓励他们以良好的心态面对现实,有效的心理护理对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康复具有积极的影响,可有效地促进疾病的恢复,使患者的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赵海平,王健.血液透析患者的社会支持和希望[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5):306-308. [2]贾强,陈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理治疗的临床研究[J].中国血液净化,2000,1(1):47-49. [3]汪涛,叶任高.慢性透析病人的生活质量[J].中国肾病杂志,1995,11(4):227-229. [4]周安琪,季建林,徐俊晏.终末期肾功能衰竭透析病人心理问题的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993,12(2):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