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伤Ⅰ方对急性肺挫伤患者炎性因子TNF、IL8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0-01-19 浏览次数:563次
胸伤Ⅰ方对急性肺挫伤患者炎性因子TNF、IL8的影响作者:李惠东, 洪阳春, 黄玫 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二外科,广东广州 510405;广州市番禺区中医院外科,广东广州 510400 【摘要】 【目的】观察胸伤I方对急性肺挫伤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8(IL8)的影响。【方法】严格选择30例肺挫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15例。两组均给予吸氧、止血、袪痰、常规抗感染、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胸伤I方(主要由柴胡、枳壳、北杏仁、延胡索、赤芍、当归、郁金、丹参、瓜蒌皮、甘草等组成)治疗,对照组则加用芬必得治疗,两组疗程均为2周。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主要观察肺挫伤后继发性肺损伤情况和患者康复时间,比较各组血清TNF、IL8水平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血清TNF、IL8水平较对照组有明显的降低(P<0.01),康复时间显著缩短(P<0.01)。在继发性肺损伤方面,治疗组无1例出现肺部感染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对照组2例出现气胸,2例发生肺部感染,1例出现ARDS。【结论】胸伤I方能显著改善患者TNF、IL8水平,阻断肺损伤的演变进程,缩短康复时间,表明胸伤I方对肺挫伤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关键词】 急性肺挫伤/中西医结合疗法 胸伤I方/治疗应用 肿瘤坏死因子/血液 白细胞介素 8/血液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和现代交通的迅速发展,交通事故日益增多,肺挫伤已成为常见的胸部外伤。单纯肺挫伤可导致肺炎、呼吸功能紊乱等,而且肺挫伤通常合并有多发伤,是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高危因素。目前,尽管在致伤机制、病理、生理和创伤分子生物学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治疗仍然以吸氧、抗炎、止血、祛痰对症治疗为主[1]。对于急性肺挫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减少ARDS和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发生,已经引起了急救医学界的高度重视。自2004年11月至2006年7月我们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运用胸伤I方治疗单纯性肺挫伤患者,并与常规西医治疗进行对照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研究的30例患者均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4年11月至2006年7月收治的急性单纯性肺挫伤患者,男19例,女11例,年龄22~72岁,病程30min~3d,平均1.2d。临床表现:均有胸部外伤史,胸痛胸闷、气喘、咳嗽时加重,患侧呼吸音低,经胸部X线摄片及胸部CT平扫检查诊断为一侧肺挫伤23例,双侧肺挫伤7例,其中单纯肺挫伤4例,合并肋骨骨折者26例。30例肺挫伤患者中少量血胸者12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在吸氧后均有明显改善。根据随机数字表按入院先后顺序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15例。治疗组中,男8例,女7例;平均年龄(45.10±29.08)岁;其中交通伤2例,钝击伤7例,坠落伤3例,挤压伤3例,合并肋骨骨折14例。对照组中,男9例,女6例;平均年龄(49.69±29.69)岁;其中交通伤2例,钝击伤9例,坠落伤1例,挤压伤3例,合并肋骨骨折12例。另外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设为正常对照组,男21例,女9例;平均年龄(46.24±29.58)岁。3组患者年龄、性别等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有胸部强暴力外伤史;(2)伤后早期有呼吸窘迫、低氧血症表现;(3)体查患侧肺呼吸音低或消失,闻及湿啰音;(4)伤后12h内胸部X线摄片或CT检查肺内出现局灶性云雾状或斑片状阴影;(5)血气分析检查有低氧血症和低碳酸血症。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安静卧床,给予吸氧、止血、祛痰、常规抗感染、补液、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胸伤I方(由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剂科提供),药物组成:柴胡、枳壳、北杏仁、延胡索、赤芍、当归、郁金、丹参、瓜蒌皮、甘草等,将药物置夹层提取罐加水提取2次,将所提取的药液过滤去滓,浓缩成每mL含1.0g生药浓度,灭菌、密封备用。用法:100mL/次,2次/d,口服。对照组则加用芬必得600mg,2次/d。两组疗程均为2周。 1.4 观察指标 主要观察肺挫伤后继发性肺损伤情况、康复时间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变化情况。TNF、IL8检测采用ELISA法测定:所有患者分别在入院后1、3、5、7、9d取外周静脉血5mL,离心(2 500r/min)10min后提取血清,置-30℃冰箱保存待测。正常对照组每例取外周静脉血2mL,同法取血清冻存待测。所有试剂盒购自深圳晶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美国GFNZYME产品),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程序操作。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2 结果 2.1 肺挫伤后继发性肺损伤情况 在观察期间,治疗组15例中无1例出现肺部感染和ARDS,未使用呼吸机治疗,均完全康复。对照组15例中2例伤后24~48h出现气胸,2例7d后发生肺部感染,1例10d后出现ARDS。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TNF、IL8水平均值变化比较 表1结果表明,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NF、IL8水平均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且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P<0.01),表明治疗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细胞炎性因子水平有显著改善,并且其改善作用优于对照组。 2.2 两组第1、3、5、7、9天TNF、IL8水平动态变化比较 表2结果表明,治疗组第3天血清TNF、IL8水平与第1天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 2.3 两组患者康复时间比较 治疗组的康复时间为(8.4±3.4)d,对照组为(14.6±3.2)d。两组比较,治疗组的康复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1)。 表1 两组患者血清TNF、IL8水平均值比较(略) Table 1 Comparison of serum TNF and IL8 levels in the two groups 统计方法:单因素方差分析;①P<0.05,②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③ P<0.01,与对照组比较 表2 两组第1、3、5、7、9天血清TNF、IL8水平变化比较(略) Table 2 Comparison of serum TNF and IL8 levels 1,3,5,7 and 9 days after admission in the two groups 统计方法:单因素方差分析;①P<0.01,与第1天比较3 讨论 正常炎症反应可以防止组织损伤扩大、促进组织修复,是机体修复和生存所必需的。严重创伤和感染因素可以触发初期的炎症反应,但由于机体产生的多种炎症介质所形成的瀑布效应,则可使炎症反应扩大甚至失去控制,最终导致以细胞自身性破坏为特征的全身性炎症反应。肺挫伤后常伴发继发性肺损伤,用单纯的机械性损伤因素不能解释上述病理学变化。大量研究资料表明 [2-3],肺挫伤时肺组织能产生大量的炎性介质,并且揭示TNF、IL8是导致SIRS的关键细胞因子,可作为反应机体炎症与疾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监测其变化对疾病的分期、活动情况及预后的判定均有重要意义。我们的动态观察结果表明,TNF、IL8的变化极为显著,在肺挫伤后TNF、IL8水平确实明显增高,体现了肺组织局部损伤的程度,其中TNF水平在第1~3天显著增高,第3~5天后明显下降,第9天后基本恢复正常;而IL8水平在伤后3~5d明显增高,且持续时间较长,9d后尚未恢复正常。观察结果还显示,两组患者的细胞炎性因子水平的改变有显著性差异,加用中药治疗的治疗组对炎症因子水平的改善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揭示早期予以中药干预治疗,可阻断肺损伤的演变进程,缩短康复时间。 中医学认为,"肢体伤于外,则气血伤于内,外伤皮肉筋骨,内动经络脏腑","一旦损伤,气血即阻,欲治其痛,先行其瘀,欲行其肿,必活其血,此伤科用药之所以行瘀活血不二法门也"。胸部损伤多因外界暴力,如跌仆撞击伤、挤压碾轧伤等,导致络脉受损,血溢于外,积于胁下,血瘀气阻,疼痛难忍。"气血不通则痛",治当活血祛瘀为主,兼以疏肝行气通络。胸伤I方为《外伤科学》经验方,主治瘀血诸证,尤适用于胸部损伤初期,积淤肿痛者。方中当归、赤芍、丹参等均为活血化瘀药物,配以北杏仁宣肺理气止咳,枳壳、柴胡、郁金、瓜蒌皮疏肝理气、开胸顺气,使气行则血行,不仅能行血分瘀滞,又能解气分郁结,活血而不耗血,瘀去又能生新,再予以延胡索等药物理气止痛。诸药合用,具有活血化瘀而不伤血、行气通络止痛而不耗气的特点。现代药理研究亦表明[4],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中药具有改善血液、淋巴循环,促进损伤组织的营养与代谢,加速其修复的作用。另外,由于胸部血液循环丰富,应用中药活血化瘀,能促进骨折骨痂形成。故应用胸伤I方治疗单纯性肺挫伤能取得较好的疗效,阻断肺挫伤的演变进程,改善预后,缩短康复时间,为肺挫伤的中医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手段。【参考文献】 [1]廖克龙,朱佩芳.肺挫伤的研究与诊治[J].中华创伤杂志,2000,11:658. [2]Allen J N,Herzyk D J,Allen E D,et al.Human whole blood interleukin1 B production:kinetics,cell source and comparison to TNFα [J].Lad Clin Med,2002,119:534. [3]Hack C E,Hart M,Strack van Schijadel K J M,et al.IL8 in sepsis: relation to shock and inflammatory mediators[J].Infection and Immunity,2002,60:2835. [4]马清均,王淑玲.临床实用中药学[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488-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