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消化病学》

术前应用PPI对ERCP、EST术后出血及预后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5-04-29  浏览次数:1649次

内镜下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及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于1968年首次用于临床后,已成为诊治肝胆胰疾病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方法之一,该技术的广泛应用将有力地促使肝胆胰疾病学的发展。ERCP及EST术与传统的经腹手术相比,其以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等特点而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是其属微创诊疗技术,仍有一定的并发症发生率,且有的并发症,如术后出血、重症急性胰腺炎和十二指肠穿孔等可引起严重后果,故不容忽视。我科于 2009年2月~2011年3月对121例患者行ERCP加EST术,术前预防性使用泮托拉唑,术后出血发生率明显减少,且术后恢复较好。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9年2月~2011年3月我科收治的胆总管结石及少数十二指肠乳头炎性狭窄患者共242例,其中原发性胆总管结石176例,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残余结石24例,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复发结石34例,十二指肠乳头炎性狭窄 8例。其中男128例,女114例,年龄20~72岁,平均(48.4±16.6)岁。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121例。两组患者年龄经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在病情、病程等方面经χ2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所有患者均术前禁食水8小时。术前15 min 肌内注射654~210 mg、地西泮10 mg、盐酸哌替啶50 mg等。对于心功能Ⅲ级以上及老年患者术中给予心电监护。泮托拉唑组予术前1天和当日静脉滴注NaCl溶液100 ml加泮托拉唑40 mg(江苏扬子江制药有限公司生产),1次/d。对照组予术前1天和当日静脉滴注NaCl溶液100 ml,1次/d。

1.3ERCP及EST术并发出血诊断标准:ERCP及EST术中未见活动性出血及渗血,但术后患者消化道出血诊断标准:临床有出血表现,血红蛋白较术前下降20 g/L以上,需内镜下或其他方法止血[1]。按患者需接受住院治疗的时间、是否需要输血治疗以及输血量的多少可分为轻、中、重三级。若有临床出血征象,但血红蛋白计数下降小于3 g/L,无须输血治疗,考虑为轻度;若须输血治疗,但输血量≤4 U,无须外科手术或介入造影治疗,为中度;若出血量较多,输血量>5 U,或需要外科或介入造影治疗,则为重度[2]。

2结果

PPI组术后出血6例,均为轻度出血,出血发生率4.9%;对照组有39例发生术后出血,轻度出血34例,中度出血5例,出血发生率32.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PPI组平均住院天数6天,对照组平均住院天数9天,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PPI组出血发生率低,术后恢复快。

3讨论

术后出血是ERCP/EST的第二大并发症[2]。因为EST毕竟是ERCP中常用的一种有创性治疗方法,所以其并发症的发生常难以避免,如何妥善处理和预防尤其重要。首先消化内镜医师在严格把握适应证。加强患者管理,巡视患者,评估病情,充分了解患者病史,老年人要特别注意询问有无使用抗凝药、血小板抑制药病史。术者要熟练掌握ERCP及EST操作技术及操作规范,减少插管次数,提高插管成功率,尽量控制在3次以内。加强医护沟通,术后动态监测疾病变化。没有禁忌证的情况下,使用PPI也可减少术后出血发生率,如泮托拉唑。特异性的作用于胃黏膜壁细胞,降低壁细胞中的H+-K+-ATP酶的活性,抑制对组织胺、5肽胃泌素及刺激迷走神经引起的胃酸分泌,且对二丁基环腺甘酸引起的胃酸分泌有强而持久的抑制作用[3],从而可有效地预防EST术后引起的消化道出血。

4参考文献

[1]李志敏,蔡建庭.208例诊断性E RCP早期并发症分析[J].浙江医学,2006,28(1 2):1015.

[2]陈巍峰,姚礼庆.ERCP及EST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进展[J].中华实用医学,2 004,6(8):66.

[3]姚学莉.经内镜治疗老年人胆总管结石疗效观察[J].河北医药,2008,30(7):988-989.

[收稿日期:2013-12-15编校:徐强]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