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急诊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4-02-24 浏览次数:635次
肝硬化是一种病发率比较高的疾病,其主要并发症种类之一便是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会出现黑便、呕血等症状,严重者会出现肝功能异常、失血性休克,甚至死亡[1]。导致肝硬化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有很多种,病因不同,患者出血治疗方法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为探讨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和和临床诊疗,选择2012年3月~2013年5月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 118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3月~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18例。均出现一定程度的消瘦、贫血、头晕、乏力、腹痛以及腹胀症状,同时还出现一定程度的黑便和呕血现象。118例患者入院时均经过CT、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肝功能以及B超检查,全部符合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临床诊断标准。118例患者肝硬化病因:20例乙醇性肝硬化,90例肝炎后肝硬化,8例病因不明。男84例,女34例,年龄32~74岁,平均44.5岁。
1.2 内镜检查:118例患者全部进行内镜检查,除失血性休克或者大量出血患者外,剩余患者全部在出血1~2 d内完成内镜检查,失血性休克和出血严重的患者先进行补液、止血以及输血治疗,患者出血得到控制,病情稳定后再接受检查。患者病因由2 名医师共同诊断。内镜检查过程中,118例患者均由一定程度的食管静脉曲张症状,94例患者有出血或者正在出血现象,其中4 例患者急性胃黏膜病变;4例患者胃癌;18例消化性溃疡,其中4 例符合性溃疡,4例十二指肠溃疡,10例胃部溃疡;门脉高压性胃病66例,胃底静脉曲张34例。经诊断,患者出血原因具体情况为:4例(3.4%)胃癌,4例(3.4%)急性胃黏膜病变,18例(15.3%)消化性溃疡,40例(33.9%)门脉高压性胃病,52例(44.1%)食管静脉曲张。
1.3 治疗方法:118例患者全部进行止血和抑酸治疗措施,同时进行血容量补充、肝昏迷预防、肝功能改善等治疗措施。治疗中,为患者每天静脉滴注2次剂量为0.8 g的甲氰咪胍(H2- 受体阻滞剂);患者门静脉压力的降低治疗选用每天剂量为 30~60 mg的普萘洛尔。另外还要采用每天静脉滴注20~40 U的垂体后叶素,治疗食管胃低静脉曲张破裂患者,其中压迫止血选用三腔管14例。
1.4 疗效评价标准:显效:患者隐血测试结果为非阳性,3 d内患者大便恢复正常,没有活动性出血。有效:患者隐血测试结果非阳性,7 d内大便恢复正常,没有活动性出血。无效:患者出血症状没有缓解,持续出血超过7 d,或者患者死亡。
2 结果
治疗后,显效24例(20.3%),有效84例(71.2%),无效 10例(8.5%),其中死亡患者6例。
3 讨论
根据相关医学研究结果,门静脉高压导致肝硬化患者侧枝循环大量生成,最终引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症状,所以肝硬化患者往往会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并发症[2]。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病发率较高,病发突然,对于患者的身体健康影响比较大。目前,随着胃镜检查的普及,发现非曲张静脉出血中的消化性溃疡、门脉高压性胃病等是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病因种类。本次试验中,上消化道出血主要原因: 44.1%的食管静脉曲张破裂,33.9%门脉高压性胃病,15.3%消化性溃疡。
对于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发机制还没有统一的观点,临床中比较认可的病发机制为: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病发必要条件为是门脉高压,具体分析为患者激素代谢和食管静脉受到肝功能异常和门脉高压影响而出现病变,导致胃黏膜淤血严重,胃黏膜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过度,代谢和微循环异常,引发十二指肠和胃部病变,黏膜损伤后出现大量出血[3]。
不同的病因其治疗方法也会不同,根据实验中对118例患者的临床诊治分析,治疗前对患者进行严格、全面的内镜检查,对患者的出血位置以及病因做出准确判断,是完成对患者顺利抢救的重要前提。
4 参考文献
[1] 王 慧,王丽芳.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3,12(1):330.
[2] 宋秀君,程红彦.55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综合护理探讨 [J].中国实用医药,2013,14(6):233.
[3] 刘爱芹.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护理方法及其要点[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3,16(1):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