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4-02-11 浏览次数:698次
随着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普遍开展,手术技术的进一步提高,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的情况已经越来越多见,但术后临床表现不是特别严重的,如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如果没有对其引起足够的重视,却极有可能对患者的安全造成重大的不良影响。我院自1997年1月~2012年12月进行此类手术280例。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9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9例,其中男6例,女3例,年龄46~76岁,9例均因阑尾炎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1.2 术前高危因素:9例患者中高血压5例,冠心病3例,肥胖症4例,糖尿病2例,下肢静脉曲张1例,陈旧性脑梗死1例,高脂血症1例,其中合并两项危险因素3例。1.3 麻醉方法:常规采用三孔法,在全身麻醉及二氧化碳气腹下实施手术。手术时间30~90min,其中>60min2例。患者头高足低加左侧斜位,手术过程均较顺利。1.4 临床表现与诊断:9例术前均行常规检查,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时间为术后2~5d,均发生于单侧。其中左侧肢体5例,右侧肢体4例。患者均有程度不同的红肿热疼,最主要以肿胀疼痛为主,同时伴随有皮肤凹陷性水肿和皮温升高。患者活动时这些症状有加重的趋势,9例患肢均经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明确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其中3例同时行血管造影检查,中央型2例,周围型5例,混合型2例。1.5 治疗方法:9例均采取非手术治疗。①首先对患肢进行制动,并将患肢抬高约30°,促进静脉血液回流。②NaCl溶液250ml加尿激酶25个U,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加复方丹参20ml,分别经患者远端足背静脉滴注,1次/d,连用7~10d。 ③低分子肝素钠5000U皮下注射,2次/d,连用5~7d,再改口服。华法令2.5mg/d,连用3~4个月。④如患者皮肤肿胀、水肿明显,可选用芒硝等外敷。治疗期间,每天或隔天检测1次凝血功能,并根据具体的监测结果,对抗凝药物的剂量进行合理的调整。如果同时合并有静脉炎,可选择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的发生。
2 结果
经治疗后,9例患者患肢的症状已慢慢消失,所有患者均顺利治愈。出院后对患者进行为期3~10个月的随访,随访结果表明,未见症状复发。另有1例大于60岁的患者,于术后第6天下床如厕时,突然跌倒,呼吸困难急促,大汗淋漓,口唇紫绀,经抢救无效死亡。考虑并发肺动脉栓塞所致,因时间短未做肺部CT证实。
3 讨论
3.1 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的原因:确切发生率尚不清楚,发生原因主要包括:①患者自身已存在的因素,如:高血压、冠心病、肥胖症、糖尿病等,均为其形成的高危因素,占0.032%。②解剖因素,因左侧髂总动静脉解剖位置关系,为左髂总动脉骑跨压迫,可影响左髂静脉,血液不流,故多发于左下肢[1]。③医源性因素,术时气腹压力大于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压,术中患者头高足低,左侧斜位,下肢固定带过紧,手术时间持续长,全身麻醉至周围静脉扩张,下肢肌肉麻痹,收缩功能差,血液凝滞,腹腔技术本身可致血液高凝状态,术后使用止血药物等均可导致血栓形成。3.2 其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①对并存的高危因素术前应予充分准备,如需将高血压、糖尿病控制在较为合理的水平上,对血液高凝状态可先给予抗凝治疗。②术中的气腹压力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③术中体位应尽最大努力取平卧位,两下肢要进行妥善固定。④术后需及时进行下床活动,这对减少血液淤滞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老年人避免长时间大剂量使用止血药物。⑤对并存高危因素的患者术后可预防性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复方丹参、低分子肝素等药物。3.3 其术后的治疗主要是以非手术治疗为主,而手术治疗目前是缺少足够的证据证实其优势[2],非手术治疗方法包括: ①确诊后,患者需要保证有足够的休息,患肢制动要设置一个合理的角度,通常可抬高45°,这对促进深静脉血液的回流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和意义。②早期给予溶栓抗凝治疗,经患肢远端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尿激酶、疏血通,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7~10天后,改为华法令或肠溶阿司匹林口服。 ③如果患者皮肤处有明显肿胀和明显水肿时,可选择使用芒硝等外敷。④治疗期间定期对凝血功能进行严密监测,并对抗凝药物剂量进行合理调整。⑥对症处理,如预防应用抗生素等。
4 参考文献
[1] 韩伟峰,黄新天,殷敏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9,24(1):30.
[2] 庄金满,赵 军.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8,8(4):937.
[收稿日期:2013-10-22 编校:徐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