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口腹带在肠造口旁疝患者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4-01-25 浏览次数:700次
肠造口旁疝是指与肠造口有关的腹壁切口疝,由各种原因使小肠或结肠经造口侧方脱出所致[1],大多数造口旁疝于术后2年内形成。根据造口肠段的不同分为结肠和回肠造口,其中结肠造口旁疝发生率5%~10%,回肠造口旁疝发生率3%~10% [2]。肠造口旁疝形成后所带来的日常生活不便使患者产生极大的困扰,造口旁疝早期或症状轻微者,我们采用为患者佩戴造口腹带这种非手术治疗方法进行治疗。现将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胃结直肠科2009年12月~2011年12月22例早期肠造口旁疝患者使用造口腹带的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9年12月~2011年12月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胃结直肠科行肠造口术患者228例,其中发生早期肠造口旁疝患者22例,男14例,女8例,年龄30~72岁,平均55岁。发生结肠造口旁疝患者12例,发生回肠造口旁疝患者10例。
1.2肠造口旁疝的原因:①造口区域本身的缺损,横向肌肉的收缩作用使造口旁组织向四周收缩,造口的口径扩大;②拉出的肠管与人造通道未能完全愈合;③多数患者术后需进行放、化疗;④恶性肿瘤患者营养不良或伴有糖尿病、肥胖、大量腹水等因素妨碍愈合;⑤造口位置选择不当、口径过大和缝合技术问题等;⑥随着患者年龄增大,腹壁肌肉进一步萎缩;⑦其他引起腹内压升高的病理因素,如慢性咳嗽,排尿困难,慢性便秘,腹水等存在时,容易出现造口旁疝。
1.3肠造口旁疝的临床表现:造口旁疝的主要症状是在造口周围出现了向外突出的皮下肿块。在长时间站立、行走或增加腹内压(如搬重物、咳嗽、用力排便、排尿)时出现,休息或平卧时减小或消失。随着病程的延长,肿块会渐增大,影响造口护理及日常生活。部分患者可无不适症状。22例肠造口旁疝患者表现为肠造口周围的不适或胀痛,造口旁有5~250px的肿块;肿块站立时出现,平卧时可消失或缩小。
1.4治疗方法:诊断为早期肠造口旁疝后,采取以下治疗方法:加强腹肌锻炼;减轻腹压,如慢性便秘要药物治疗,咳嗽时用手按压造口部位;改变不良生活习惯,适当减肥,控制体重;限制剧烈活动及抬举重物;给予心理辅导,减轻心理压力;佩戴造口腹带,均于治疗1个月后复诊,观察使用造口腹带效果。
1.5造口腹带结构:造口腹带用具有弹性的白色宽松紧带、聚乙烯衬板、白色棉布、粘扣带、内径为8 cm的聚乙烯造口圈做成长96 cm, 宽400px的腹带。内径8 cm的造口圈位于粘扣带旁,上下居中,固定在聚乙烯衬板上,聚乙烯衬板外包白色棉布,使其具有一定的强度,不易变动。
2 结果
22例早期肠造口旁疝患者均能够坚持使用造口腹带。造口腹带用于早期肠造口旁疝非手术治疗时的效果明显。
3 讨论
因为造口旁疝手术治疗后也易复发及发生并发症,所以临床上仅有10%~20%造口旁疝患者适合手术治疗。绝大多数患者则采用非手术治疗,即使用造口腹带来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3.1适应证:肠造口旁疝使用造口腹带非手术治疗主要适用于早期或症状轻微者,尤其是肠造口旁疝<10 cm且平卧时肿块完全还纳的患者,治疗效果满意。加强腹肌锻炼,避免肥胖或过度消瘦,采用合适的造口腹带阻挡疝内容物突出来增加腹壁强度。肠造口旁疝专用腹带能对旁疝起到较好的承托作用,减轻患者的不适感,防止肠管缺血坏死、旁疝嵌顿等并发症[3]。
3.2注意事项:根据患者的腰围选择尺寸大小合适的造口腹带,粘贴造口袋后将其从聚乙烯造口圈拉出,然后将粘扣带牢固粘住;患者平卧旁疝完全还纳时或进食时及餐后1小时内可暂时除去腹带,以减少不适感;下床活动时将造口袋拉平整,佩戴造口腹带,松紧度以不影响呼吸为宜;如果患者感觉胸闷时,可平卧将腹带适当松动;造口腹带松紧弹力差时应及时更换。
3.3使用效果:使用可以从造口腹带的聚乙烯造口圈拉出的造口袋,通过造口腹带的加压使底盘与皮肤粘贴更紧密,减少了排泄物的渗漏,延长了造口底盘的粘贴时间,解决了肠造口旁疝时造口袋佩戴困难、易脱落的问题,降低了患者造口护理的费用。如早期发现肠造口旁疝,尽早佩戴造口腹带,对肠造口旁疝的治疗更加有效。
80%~90%的肠造口旁疝患者采用非手术治疗,使用造口腹带是非手术治疗的主要措施。造口腹带在肠造口旁疝患者非手术治疗时有效减少了造口袋的渗漏,减轻了患者造口周围皮肤的不适,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4 参考文献
[1]喻德洪.肠造口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9.
[2]Pear L K.Parastoma hernia[J].World J Surg,1989,13(5):569.
[3]黄漫容,叶新梅.肠造口旁疝专用腹带的设计与使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9):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