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治疗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4-01-23 浏览次数:648次
急性胆囊炎以结石性居多,非结石性胆囊炎虽然发生率较低,但是因其发病原因不明,病理生理过程特殊,容易发生胆囊坏死和穿孔,因此病死率高[1]。本研究选择在不同时机对116例非结石性胆囊炎患者进行手术,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非结石性胆囊炎患者116例,发病48 h以内患者58例作为A组,男41例,女17例;年龄42~83岁,平均(58.17±6.92)岁;腹痛58例,恶心呕吐51例,发热14例;右上腹压痛49例,可触及肿大胆囊11例,黄疸5例;白细胞升高24例,中性粒细胞升高43例。发病48 h以上58例作为B组,男40例,女18例;年龄42~84岁,平均(58.39±7.07)岁;腹痛59例,恶心呕吐50例,发热16例;右上腹压痛51例,可触及肿大胆囊13例,黄疸7例;白细胞升高25例,中性粒细胞升高44例。根据手术时间将其分为≤48 h(A组)和>48 h(B组)两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指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B组患者首先进行保守治疗,无效后转为手术治疗。两组患者均采取开腹手术,行全身麻醉,取仰卧位,常规消毒和铺巾,于右上腹做长约13 cm的L型切口,逐层打开腹腔并进行探查。使用无损伤钳夹持胆囊底部,沿胆囊两侧逐层打开胆囊浆膜,自底部到颈部游离胆囊,显露肝十二指肠韧带以及Winslow孔,继续进行钝性分离,寻找胆囊管,在胆囊管的后上方将胆囊动脉进行分离,分别在靠近胆囊壁和距离胆总管5 mm的位置切断胆囊动脉和胆囊管,双重结扎近端,并对胆囊床进行彻底的止血。使用22号T管放置于胆总管内,并缝合胆管的切口,以0.9%NaCl溶液注入T管,观察胆总管是否有渗漏,确定胆总管下端通畅后彻底冲洗腹腔,逐层关闭腹腔。
1.3观察指标:记录两组患者术中观察到的胆囊水肿、胆囊化脓、胆囊坏疽、胆囊穿孔发生率,统计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死亡率。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胆囊水肿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胆囊化脓者明显少于对照组,胆囊坏疽者、胆囊穿孔者、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死亡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在临床相对较少,不伴有胆囊结石的胆囊炎性反应急性发作,以老年男性居多。近年来有研究认为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恶性肿瘤以及手术、外伤都与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有着密切的关系[2]。考虑与老年患者特别是合并有慢性疾病的患者在进行原发病时需要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导致胆囊动脉发生收缩和缺血有关;此外手术、外伤或其他原因对腹腔造成的影响,都有可能引起胆囊排空障碍,升高胆盐的浓度,对胆囊形成刺激,从而发生急性炎性反应。
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的临床表现有时并不典型,可仅以发热和肝区损害为仅有的表现,从而延误诊断和治疗。由于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患者以老年人居多,合并疾病多,很多医生和患者对于行急诊手术心存顾虑,在发病早期更多地采取保守治疗。但是在本研究中,笔者发现发病48 h以上再进行手术者,胆囊坏疽、穿孔的几率明显提高,术后并发症和死亡发生率亦明显升高,这可能与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加和合并疾病的增多,血管管腔狭窄,而且血液黏滞度相对较高,胆囊小动脉容易出现阻塞,影响局部的血运,加速病情进展,在短时间内造成胆囊发生坏疽和穿孔。如果病情已经进一步发展,再进行手术,势必增加手术的难度,导致术后并发症增多,死亡率也升高[3]。
总之,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患者以老年人较多,在进行手术时应掌握手术时机,在患者机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宜早期手术,以免丧失良好的手术时机;对于机体状况较差的患者,也要积极纠正患者的各项生理指标,维护重要脏器的功能,对患者的病情进展作出客观的估计和准确的判断,尽早手术。
4 参考文献
[1]邹浩,张小文,朱红,等.以胆囊排空障碍为特点的慢性非结石性胆囊炎的诊治分析:附42例[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11,17(2):96.
[2]陈新,宣之东,刘汝海,等.危重症患者并发急性非结石胆囊炎经床旁超声引导置管引流的疗效观察[J].医学综述,2012,18(22):3865.
[3]张硕,徐晓峰,戴继宏,等.超声引导下经皮胆囊造瘘术治疗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18例[J].武警医学院学报,2011,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