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消化病学》

Barrett 食管23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2-07-26  浏览次数:604次

  作者:刘晓艳,张静  作者单位:辽宁省盘锦市第二人民医院内窥镜室, 辽宁 盘锦 124000

  【关键词】 Barrett食管; 确 诊; 病 理

  Barrett食管(BE)是指食管下段粘膜的复层鳞状上皮被特殊的柱状上皮所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食管上段的柱状上皮岛,不称为Barrett食管。GERD是引起Barrett食管的主要原因。BE与食管腺癌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其患食管腺癌的危险性较一般人群高。现将我院从1998年1月至2005年7月,经内镜及病理组织学诊断的23例BE进行临床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经内镜检查并经病理组织学诊断为BE共23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5例,年龄31~75岁,平均49岁。

  1.2 临床表现:BE本身并无症状,当呈现Barrett食管炎、溃疡、狭窄、癌变等,出现相应所引起的症状。其中胸骨后烧灼感16例,返酸14例,吞咽困难3例,无明显症状2例,上腹不适及咽部不适1例。

  1.3 内镜下表现:内镜下远端食管粉红的鳞状上皮呈现桔红色的胃粘膜上皮征象。病变长度3~7cm。内镜下BE可分三型,全周型、岛型、舌型。其中全周型8例,岛型13例,不规则舌型2例,均伴有不同程度的粘膜充血、水肿。并食管溃疡12例,食管裂孔疝5例 ,食管下段轻度狭窄3例。

  2 病理结果

  食管粘膜活检是确诊BE食管的金标准。准确取材部位,组织大小、活检深度对BE诊断影响较大,因此取材部位必须是齿状线2cm以上病灶,若取材部位无法确定可镜下喷洒Lugol液,碘可使磷状上皮染成棕褐色,而柱状上皮不着色,于不着色区活检有助提高诊断。本组23例患者均经内镜严格定位活检并被证实有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替代现象。按病理组织学特点分为胃底型、交界型和特殊型,其中特殊型癌变率最高。本组胃底型7例,交界型12例,特殊型4例,9例伴有轻度不典型增生,1例伴有中重度不典型增生,未见食管腺癌。

  3 治疗及预后

  Barrett食管治疗的目的是控制胃食管反流、缓解症状;防止并发症及减少恶性变的危险。本组23例患者,经抑酸、抗返流、保护胃粘膜治疗及改变生活方式,使其症状有不同程度缓解,甚至消失。半年内复查内镜,见部分Barrett上皮逆转。

  4 讨 论

  目前认为长期的GERD引起食管粘膜损伤,在修复过程中,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所代替。有文献报道5%~10%的GERD病人会发展成BE,2%~10%的BE病人可发展成食管腺癌,这种危险度是正常人的30~150倍[1]。食管原发腺癌80%来自BE,因此BE被认为是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其演变由Barrett特殊型化生经轻度和重度异型增生发展成早期腺癌最终发展为进展期癌。由于Barrett食管无症状,因此诊断必须依靠内镜和病理活检确定,准确地活检取材对确诊BE病变及检测随访其癌变潜能有重要意义[2]。对检测中未发现不典型增生者,建议加强监测,可每6~12个月复查一次,直到至少连续两次无不典型增生上皮以后每三年随访一次,有轻度不典型增生建议内镜检查间隔为6个月,但有中重度不典型增生者则需短期内(1~3个月)再次取材活检,对BE伴重度异型增生者行食管部分切除术或腹腔镜下或腹腔镜与胸腔镜联合治疗。重视BE的诊断并对BE病人进行及时的定期内镜检测,目的是检出异型增生和早期癌。

  【参考文献】

  [1] 李延青. Barrett食管与食管腺癌的关系[J].中华消化杂志,2006,26:118-119.

  [2] 张亚历. Barrett食管内镜治检诊断方法[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6,23:69-71.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