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理论在肺与大肠易发疾病防治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2-03-05 浏览次数:462次
作者:连建伟 作者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 杭州 310053
【摘要】从肺、大肠脏象学说,肺、大肠易发疾病的病因病机,“治未病”理念及健康保障服务等方面,详细阐述了“治未病”理论在肺与大肠易发疾病防治中的应用。
【关键词】 治未病,肺,大肠;脏象学说
Application of Theory “Treat Predisease” in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Prone Diseases Lian Jianwei 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Hangzhou(310053) Abstract:It in detail expounds the theory “treat predisease” in preventing and treating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prone diseases from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organic picture,the reason and mechanism of their prone diseases,the concept “treat predisease” and health insurance service. Key words:“treat predisease”;lung;large intestine;organic picture theory 祖国医学对肺、大肠脏腑的文献记载起源于《黄帝内经》。肺的部位在人体膈上、胸腔之中,在人体脏腑中位置最高,故称“华盖”。《灵枢•九针》云:“肺者,五脏六腑之盖也。” 1 肺、大肠脏象学说 1.1 肺脏象学说 (1)肺主气,司呼吸。气是维持生命运动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物质。肺气的运动主要表现为宣、降两种形式。宣,即宣发、升散;降,即肃降。通过宣发升散,排出体内浊气,且可发散外邪,输布津液,达于皮毛;通过肃降,吸入自然界之清气,且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若肺之宣降失常,则呼吸不畅,咳嗽气喘。(2)肺合皮毛。《素问•五藏生成篇》云:“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肺将水谷精微布散到皮毛,使皮肤滋润,毫毛光泽。若肺气亏虚,则皮毛憔悴;若皮毛受寒,又每易出现流涕、喷嚏、咳嗽等肺经症状。“肺合皮毛”在于强调肺与皮毛之间的密切关系。肺易受邪侵,不耐寒热,故又称“娇脏”。(3)肺开窍于鼻。因肺司呼吸,而呼吸之气主要通过鼻孔与自然界相通,鼻与肺的关系最为密切,故称鼻为肺窍。若肺失宣降,则鼻塞呼吸不利,而肺部疾病也往往由口鼻吸入外邪所致。(4)肺主通调水道通,即疏通;即调节。肺的宣发与肃降对体内津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起到疏通与调节作用。反之,肺失宣肃,则通调水道功能失司以致小便不利,甚则水肿。(5)肺主治节。治节,即治理、调节。肺主治节是肺主气的结果,能辅助心脏(“君主之官”)治理调节全身气血,故名“相傅之官”。若肺气虚弱,则无力助心行血;肺气壅塞,亦可导致心血运行不畅,出现胸闷心悸、唇青舌紫等症状。(6)肺在志为悲忧。过度悲忧可损伤肺气,出现呼吸气短等症,或致肺气闭塞不通,出现胸闷胸痛等症。
1.2 肺与其他脏腑的关系 (1)肺与脾。人体气的生成,主要依赖于肺所吸入的清气和脾胃运化产生的水谷精气,因此肺的呼吸功能和脾的运化功能旺盛与否,与人体气的盛衰密切相关。脾又能运化水湿,输布津液,散精于肺,为肺的生理活动提供必要的营养。脾气虚弱,常导致肺气的不足,称为“土不生金”。如脾不健运,可致水湿停留,聚湿生痰成饮,故曰:“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肺在五行属金,脾在五行属土,此时可用“培土生金”法。如时常服用山药、扁豆、薏仁、莲肉、茯苓、大枣等甘淡之品,药食同源,培土生金,未病先防,已病防变。(2)肺与肾。《类证治裁》云:“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肾气充盈,吸入之气方能下纳于肾。若肾精不足,摄纳无权,或肺气久虚,穷必及肾,均可导致动则气喘,甚则呼吸困难。可服用人参、蛤蚧、胡桃肉、山药等,肺肾同治。(3)肺与心。《素问•五藏生成篇》:“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气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肺主气,能促进心脏的行血功能,故称“气为血之帅”。反之,只有正常的血液循环,才能维持肺脏呼吸功能的正常进行。因此肺气虚弱或肺失宣肃,均可影响心的行血功能,导致血液运行失常,易出现胸闷、脉涩、舌质紫黯等瘀血症状。(4)肺与肝。肺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气机的升降方面。肺主降而肝主升,两者相互协调。若肝升太过或肺降不及,多致气火上逆,而见咳逆上气,甚则咯血,即称之为“木火刑金”(即肝火犯肺)。
连建伟: “治未病”理论在肺与大肠易发疾病防治中的应用
1.3 大肠脏象学说 大肠为六腑之一,与肺由经络相互络属,互为表里。大肠接受由小肠泌别清浊后剩下的食物残渣与水液,形成粪便,传送至大肠末端,经肛门排出体外,故《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变化”,即将糟粕变化为粪便;“传导”,即通过大肠将粪便传递、引导而出,使之排出体外。若大肠传导功能失司,则出现排便异常,而为泄泻、便秘等症。
1.4 大肠与肺的关系 肺与大肠相为表里。大肠的传导与肺气是否能正常肃降有关,肺气肃降,则府气通畅,大便顺畅。正如唐宗海《医经精义》云:“大肠之所以能传导者,以其为肺之腑。肺气下达,故能传导。”观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治肠痹,多用杏仁、枇杷叶、苏子、瓜蒌仁、紫菀等入肺降气之品,此“腑病治脏、下病治上”之法,“但开降上焦肺气,上窍开泄,下窍自通矣”。反之,若大肠实热,腑气不通,则可影响肺的肃降,肺气不降而反逆上,可致胸闷、气喘、甚至呼吸困难等症。充分利用肺与大肠相关联的理论指导临床,确实可收“治未病”之功。
1.5 肺、大肠易发疾病 肺与大肠易发疾病,包括了诸多现代医学疾病。肺易发疾病,如肺炎、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脓疡、肺结核、矽肺、肺癌等。因肺开窍于鼻,与皮毛相合,故某些鼻病、皮肤疾病亦与肺脏有关。
2 肺、大肠易发疾病的病因病机
2.1 易发疾病的病因病机 (1)邪气是发病的主要原因。肺为娇脏,最易感受外邪之侵袭。外邪指来源于自然界之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多从肌表、口鼻侵入人体肺卫而发病。叶天士《外感温热篇》云:“温邪上受,首先犯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就“既病防变”提出了治疗大法:“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肺炎、肺脓疡、哮喘的发病多与外感有关,病之初起,多见肺经症状。又有感染痨虫(结核杆菌),则成肺痨(肺结核),咳嗽痰血,形体消瘦;或吸入有害尘埃,天长日久,积于肺部,多致咳嗽胸痛,呼吸困难,而成矽肺。若人不养慎,长期大量吸烟、饮酒,多致肺金燥热,燥胜则干,肺阴大伤,可致支气管扩张、肺癌等疾病。(2)正虚是发病的内在因素。《灵枢•百病始生》云:“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若肺气充足则呼吸均匀,水道通调,血行流畅。反之,肺气不足则每见气短,语声低微,常自汗出,不耐风寒,易于外感,或致津液停聚,成痰成饮成水。
2.2 体质与肺、大肠易发疾病的关系 如《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记载:“金形之人,……其为人,方面,白色,小头,小肩背,小腹,小手足,……身清廉,急心静悍,善为吏。”历代中医学家对此多有发展,使中医体质理论不断得以丰富。
目前人群中最常见的体质可分为气虚体质、阳虚体质、血虚体质、阴虚体质、痰湿体质、湿热体质、气郁体质、血瘀体质及平和体质等九种。其中,平和体质(即阴阳和平之人)最为理想,《灵枢•通天》云:“阴阳平和之人,居处安静,无为惧惧,无为欣欣,婉然从物,或与不争,与时变化,尊则谦谦,谭而不治,是谓至治。”验之临床,气虚体质、阳虚体质、阴虚体质、痰湿体质、湿热体质、血瘀体质均有罹患肺、大肠易发疾病的可能。其中与肺易发疾病关系较为密切的体质为气虚体质、阳虚体质、阴虚体质、痰湿体质;与大肠易发疾病关系较为密切的体质为气虚体质、湿热体质、血瘀体质。
3 “治未病”理念及健康保障服务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素问•八正神明论》云:“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这是迄今为止我国最早提出的“治未病”理论。《素问•上古天真论》云:“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教导人们要避免外邪的侵袭,同时必须保持平和的心态,才能保持精气神的充沛,不致发生疾病。《内经》认为药物只用于攻邪,而不足以强身。必须通过谷、肉、果、菜的适当配合,才能强身健体。故《素问•脏气法时论》云:“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内经》又提出用药不得过量,应避免过度医疗,造成正气的损伤。《素问•五常政大论》云:“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
目前,应用健康保障服务,即中医工作者对人群进行体质评估,结合评估结果给出适当的干预方案。被评估者则应了解自身的体质特点,遵从医嘱,适当调节自己的生活方式,避免肺与大肠疾病的发生。为“治未病”这一古老而先进的理念付诸当今社会实践提供了实实在在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