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贲门部异位胰腺(附1例报告)
发表时间:2012-02-09 浏览次数:509次
作者:张振寰 作者单位:安徽省全椒县人民医院 病理科,
【摘要】目的 探讨胃贲门部异位胰腺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贲门异位胰腺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该例因进食梗阻、黑便,临床疑为胃平滑肌瘤行近端胃大部切除,术后病检发现为异位胰腺。结论 贲门异位胰腺罕见,据其临床病理特征可与胃平滑肌瘤、胃黏膜异位囊肿等相鉴别。
【关键词】 贲门,异位胰腺,鉴别诊断
异位胰腺是一种相对常见的先天性异常,常见于十二指肠、胃及空肠。胃异位胰腺以胃窦及幽门部较为常见,而发生于胃贲门部者罕见报道。本文报道1例贲门部异位胰腺伴囊肿形成,并复习文献资料,讨论其诊断与鉴别诊断,以期加深对异位胰腺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患者男,61岁。进食阻挡感2月余,渐加重,伴上腹部闷胀不适,黑便数日。无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纤维胃镜示:贲门口1点处黏膜呈半球形隆起,直径2.0 cm。表面尚光滑,未见溃疡。X线胃肠造影示:贲门稍变窄。临床诊断:贲门平滑肌瘤。行近端胃大部切除术。
1.2 方法 标本以4%中性甲醛溶液固定,石蜡包埋,常规切片,HE染色。
2 结果
2.1 巨检 近端胃大部标本,大弯长15 cm,小弯长2.0 cm,附食道长1.0 cm,直径2.0 cm。胃粘膜尚光滑,轻度充血,皱襞完好。贲门口大弯侧局部黏膜呈半球形隆起,直径1.5 cm,表面轻度糜烂,其相对浆膜面亦见半球形隆起,直径1.5 cm,剖开见壁肌间一结节,界限清楚,直径2.0 cm,切面为多囊状,囊内含胶冻样物。
2.2 镜检 黏膜呈慢性炎症表现,表面糜烂出血,黏膜下及肌间检见胰腺组织,以腺泡和导管为主,部分导管囊状扩张,衬覆单层扁平上皮,囊内含粉染物,腺泡间见淋巴细胞浸润。肿块呈膨胀性生长,边界清,无包膜。
2.3 病理诊断 贲门异位胰腺,伴囊肿形成。
3 讨论
异位胰腺又称迷走胰腺,是发生在正常胰腺位置以外的胰腺组织,属于一种先天性畸形,其发生与胚胎发育异常有关。胚胎时期背侧和腹侧胰始基随着原肠上段旋转过程中,一个或几个始基保留在原肠壁内,随原肠纵行生长而将胰腺始基带走,形成异位胰腺[1]。
异位胰腺分布很广,可位于胃壁、小肠和肠系膜、美克尔憩室、胆囊、大肠、纵隔等处。胃壁的异位胰腺多位于幽门部的肌层或黏膜下层[2],形成突出于黏膜面的肿块。发生于胃贲门以上消化道者罕见报道,仅搜索到杨磊曾报道过1例食管异位胰腺[3]。本例见于贲门部,为罕见病例。
胃肠道异位胰腺常位于黏膜下层,可伸展至肌层甚至浆膜层,无包膜,形成直径约1 cm左右结节,少数可达4~5 cm。表现黏膜形成脐形凹陷或溃疡,形如胃平滑肌肿瘤。这种异位胰腺一般不产生症状,但少数情况下表面黏膜溃烂可造成消化道出血[4]。本例即有黑便症状。
大部分异位胰腺的大体形态与正常胰腺组织相似,为质硬、黄色、分叶状结节,但偶尔会出现囊性结构,且可出现黏液囊肿样改变,本例即是如此。镜下总能找到胰腺腺泡和导管,仅有1/3病例可找到胰岛[5]。
胃异位胰腺的诊断应注意与胃腺肌瘤、高分化腺癌、平滑肌瘤/间质瘤等相鉴别。胃腺肌瘤是错构瘤而非真性肿瘤,其组织部分通常为大导管、Brunner腺和明显的平滑肌束。与高分化腺癌的鉴别关键在于异位胰腺组织分化良好,腺体形状比较规则,分裂像极少或无,以及间质几乎全为平滑肌组织,无癌的间质反应等。但极少异位胰腺可以恶变。如万叔良就曾报道过1例异位胰腺癌致阻塞性黄疸的病例[6]。本例术前曾拟诊为平滑肌瘤,而平滑肌瘤或胃间质瘤为梭形细胞肿瘤,病理学检查不难区别。本病术前确诊者甚少,大多数依赖于术后病理诊断。
【参考文献】
[1] 王峻峰,王晓云,王彦坤,等.异位胰腺的意外诊断与治疗[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16(7):2688-2689.
[2] 谭郁彬,张乃鑫.外科诊断病理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13.
[3] 杨 磊.食管异位胰腺1例[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4,4(11):1958.
[4] 武忠粥,杨光华.中华外科病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32-942.
[5] 回允中,主译.阿克曼外科病理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617-970.
[6] 万叔良.异位胰腺癌致阻塞性黄疸1例[J].中国普外科杂志,2007,16(7):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