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系疾病与完整胃胆汁返流及其相关胃炎关系探讨
发表时间:2012-01-31 浏览次数:434次
作者:肖群 作者单位:安徽省安庆市宜城医院消化内科,246002
【摘要】目的 探讨胆系疾病与完整胃胆汁返流关系。 方法 对我院近4年胃镜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未进行过胃肠手术患者,根据有无胆系疾病分别统计胃胆汁返流发生率,并观察胆汁返流与胃炎关系。 结果 完整胃胆系疾病组合并胆汁返流的发生率(24.9%)明显高于无胆系疾病组(6.5%),两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胆汁返流与胃炎发生密切相关。 结论 完整胃胆系疾病与胃胆汁返流及其相关胃炎关系密切,有胆系疾病史且临床有症状时可促胃肠蠕动和保护胃黏膜治疗。
【关键词】 胆系疾病
我科自2001年1月开始注意胆系疾病与完整胃胆汁返流的关系,现将有关资料总结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1年1月~2004年12月我科共胃镜检查单纯胃炎病例4761例(去除胃、十二指肠手术病例,并去除消化性溃疡、肿瘤等病例),男性2556例,女性2205例;年龄3~81岁。有效病例4643例(申请单完整、按嘱完成胃镜或B超等检查,不包括手术胃等)。
1.2 分析方法 认真询问并记录病史,尤其注意胆系疾病史,无相关病史胃镜检查发现胆汁返流者则嘱B超等检查。按有否胆系疾病,分别统计胆汁返流的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
1.2.1 胆系疾病入选标准 依据病史、超声或CT检查结果:有胆囊切除或胆总管探查、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手术史;胆囊壁明显增厚>3mm以上,胆囊内有强、弱回声光团伴/不伴声影,胆囊萎缩呈瓷器样,CT见结石影等,具备一项以上者。
1.4 治疗结果 治疗组:治愈30例,失败0例,痊愈率100%;对照组痊愈24例,失败6例,痊愈率80%;2组痊愈率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χ2 =4.63,P<0.05),见表1。治疗天数:治疗组为3~7d,平均为5d;对照组为5~15d,平均为12d。平均治疗天数治疗组比对照组明显缩短。
表1 2组人群疗效比较(略)
2 典型病例
患者,女,30岁。2002年8月9日因重症恶阻收住妇科。主诉:停经2个月,恶心呕吐1周,伴不能进食、不能起床、消瘦、乏力。2年前因妊娠剧吐,被迫终止妊娠1次。查体:神清,面萎黄,呕吐黄水,舌淡苔厚腻,脉滑。尿酮体(+)。住院后予补液,对症处理1周,疗效不显。请我科会诊,立即予上述方法治疗1次,当天呕吐减轻,可进流质,继续治疗2次,病情痊愈。随访该孕妇足月顺产一男婴,重3.5kg,母子平安。
3 讨论
重症恶阻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西医一般认为本病的发生与血中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急剧上升,大脑皮质与皮质下中枢功能失调,致使丘脑下部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有关。中西认为本病有孕后阴血聚以养胎,冲气上逆,胃失和降所致。本文治疗以降气和胃为主,兼有调节神经系统的作用。维生素B1 参与体内辅酶的形成,能维持正常的糖代谢及神经、消化系统的功能;维生素B6 可以缓解呕吐。内关为八脉交会穴,可调脾胃,以降冲脉及胃中上逆之气;取足三里,意在健脾化湿以消胃滞,二者合用达到降气和胃的作用。穴位注射通过把药物直接注入病变局部,能发挥药物的最大效力。刺入时,针具对穴位有针刺作用,又因药物停留穴位处,对穴位有一种长时间的刺激,犹如长时留针的效果。可见穴位注射同时起到了针刺与药物的作用,这点是单纯针刺或全身用药所不能比拟的。另外,在背部两侧膀胱经上拔罐时的负压刺激和温热刺激,通过皮肤上感受器和血管感受器的反射途径传到中枢神经系统,从而产生反射性兴奋,借此,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过程,使之趋于平衡。
综上所述,穴位注射加拔罐是一种融针、罐、药于一体的较优秀的治疗重症恶阻的方法,具有疗效好,见效快,无任何副作用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孟亚平.中西医结合治疗妊娠剧吐30例临床体会[J].河北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8(4):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