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消化病学》

结直肠溃疡病因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1-08-29  浏览次数:393次

  作者:王晓华  作者单位:261300 山东省昌邑市人民医院内三科

  【摘要】 目的 探讨结直肠溃疡的发病特征与临床病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52例结直肠溃疡患者的临床一般资料、结肠镜检查和活检病理资料。结果 结直肠溃疡的病因以溃疡性结肠炎(UC)、克罗恩病(CD)等常见,临床表现以腹胀、便血为主。结论 结直肠溃疡病因复杂多样,值得临床与理论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结直肠溃疡;病因分析;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

  结直肠溃疡是消化道常见恶性疾病之一,以50岁以上年龄组多见。近年报道青年人结直肠溃疡发病率有增高趋势,且其症状隐匿、恶性程度高、预后差、误诊率也高。结直肠溃疡可由多种疾病所致,目前结肠镜结合病理检查是诊断结直肠溃疡病因的主要手段。为提高对该病病因的认为,现对我院2005年1月至2008年3月间收治的52例结直肠癌溃疡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5年1月至2008年3月于我院行结肠镜检查并经住院检查确诊为结直肠溃疡者共52例,占同期消化内科住院行结肠镜检查者的3.3%(52/1563)。其中男22例,女30例;年龄22~58岁,平均年龄46.5岁。

  1.2 临床表现 血便或黏液便血25例,腹胀痛21例,大便习惯改变18例,体重下降12例,血红蛋白下降14例,白蛋白下降26例,肠梗阻15例。

  1.3 合并症 合并心脏病变8例,泌尿系统疾病12例,呼吸系统疾病15例,消化系统疾病26例,高血压病4例,其它系统疾病8例。

  1.4 病因分析 整理并记录52例病例的临床资料、结肠镜检查、活检病理检查结果,分析病因构成,统计不同病因患者的发病年龄和主要临床表现,比较不同病因所致溃疡的主要内镜特征和病理特点。

  2 结果

  结直肠溃疡的病因以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最为常见,其次为缺血性结肠炎、肠结核、感染性肠炎等。发病年龄方面,UC好发年龄段为40岁左右,肠结核、CD、恶性淋巴瘤为30岁左右,缺血性结肠炎和孤立性溃疡为50岁左右;主要临床表现有腹胀、便血等。具体情况。

  3 讨论

  溃疡性结直肠炎发生大肠癌,为一般人口的7~11倍。溃疡性结直肠炎与大肠癌的症状相似,且溃疡性结直肠炎的癌变病理呈多发性,形态扁平,CEA及大肠细胞学检查,特异性不高假阳性较多,一般很难早期发现。既使纤维结肠镜检也因检查困难取材谨慎,发现率受到影响。本组两例病例的病理切片是在有意寻找,多处拟为可疑的标本上取材发现的。临床上一般认为结直肠溃疡病变广泛,病程10年以上,青少年患者应警惕癌变的发生。

  结直肠溃疡的发生是多因素、多步骤、内外因交互作用的结果,经诱癌、促癌及演进等多个阶段。本组病例以UC和肠结核居多,其次为缺血性结肠炎、结直肠孤立性溃疡、CD、感染性肠炎,同时未定型结肠炎、过敏性紫癜、腹型荨麻疹等也不容忽视。UC形成结直肠溃疡的两个最主要因素是疾病持续时间和病变范围。当病程小于8~10年,很少发生结直肠溃疡。一项抽样调查显示,有结肠癌家旅史的UC患者患结肠癌的危险性约是无家族史UC患者的2倍,叶酸缺乏也可能是UC发生癌变值得重视的因素。CD是胃肠道慢性内芽肿性疾病,病变可发生于消化道(从口腔到肛门)的任何部位,但多见于末段回肠和右半结肠,呈节段性或跳跃性分布。临床上以腹痛、腹泻、腹块、便血、瘘管形成和肠梗阻为主要表现,可伴有发热、营养不良等全身症状以及关节、皮肤、眼、口腔黏膜、肝等肠外损害。本病具复发倾向,重症者可迁延不愈。常见的并发症为肠梗阻、腹腔内脓肿,可出现吸收不良综合征、急性肠穿孔或大量出血。结肠、直肠黏膜受累者可发生癌变。肠外并发症有胆石症、尿路结石以及脂肪肝等。

  同时结直肠溃疡的发生也许饮食与基因缺陷有关。高脂肪、高蛋白质食物,尤其是经煎、炸、熏、烤制作后,是结直肠溃疡的肯定危险因素;另外,腌制食品、精细纤维素食品的摄入也被认为与结直肠溃疡的发生呈正相关;饮用河浜水、池塘水等易被各类环境致癌物污染的浅表水源也是结直肠溃疡的危险因素。结直肠溃疡也是一类遗传学背景比较突出的恶性疾病,约10%~15%结结直肠溃疡患者为遗传性结直肠肿瘤,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常见的有FAP和HNPCC。遗传性结直肠癌的分子机制相对明确,APC、DCC、MCC、p53等抑癌基因和DNA错配修复基因缺陷在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余下的80%~85%为散发性结直肠溃疡,其发生存在着复杂的环境-基因、基因-基因交互作用,代谢酶基因以及DNA修复基因等低通量易感风险基因的改变在该类结直肠溃疡的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同时,与外环境致癌因素存在复杂的交互作用。

  总之,目前基础与临床的研究已在深入进行,对结直肠溃疡发生的细胞与分子机制已经有了一些成果,这些都将有利于结直肠溃疡的控制和癌变的早期预防,也可以为临床判断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

  [1] 中国炎症性肠病协作组.3100例溃疡性结肠炎住院病例回顾分析[J].中华消化杂志,2006,26(6):368-372

  [2] 甘华田,欧阳钦,步宏,等.结核杆菌DNA检测在肠结核与克罗恩病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中华消化杂志,2001,21(4):215-218

  [3] 步召德,王怡,季加孚.胃癌、大肠癌根治术后肠梗阻64例分析[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4,24(8):488-489

  [4] 董志伟,乔友伟,牵连弟,等.中国癌症控制策略研究报告[J].中国肿瘤,2002,11(5):250-269

  [5] 卫生部.中国癌症预防与控制规划纲要(2004-2010) [J].中国肿瘤,2004,13(2):65-48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