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消化病学》

溃疡性结肠炎50例分析

发表时间:2011-08-29  浏览次数:404次

  作者:陈萍,杨希宁,王涛  作者单位:马鞍山市中心医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0

  【摘要】目的:总结溃疡性结肠炎溃结的临床特点及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地对我院1996年至2006年收治的溃结50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溃结临床表现大多为黏液血便,内镜下病变多为连续性,多发生在左半结肠,病理无明显特异性,治疗以内科治疗为主。结论:溃结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肠道疾病,提高对溃结临床特点及镜下诊断的认识,将有助于溃结的及时治疗。

  【关键词】 溃结 临床特点 肠镜 病理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属炎症性肠病的一种,其病因尚未明确,以黏膜和黏膜下炎症为主要病变,临床上以腹泻、黏液脓血便和腹痛为主要症状,并可能发生严重的肠道及远处并发症,疾病往往反复发作,迁延数日、数年或更久,少数呈暴发型发病,甚至危及生命。1996年至2006年我院共收治 UC50例,均符合2001年全国炎症性肠病学术会议纪要的诊断标准。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50例中,男31例,女19例;年龄21岁~70岁,其中21岁~50岁38例(76%)。病程7 d~20 a,其中1 a以内28例(56%),5 a以内10例(20%)。

  1.2 症状

  腹痛48例(90%),腹泻44例(88%),发热13例(26%),黏液血便45例(90%),大便以全血为主5例(10%),四肢关节痛13例(26%),肝功能损害9例(18%),腹水2例(4%)

  1.3病变部位

  病变部位

  1.4 肠镜及病理

  50例溃结均作肠镜,并活检取组织病理化验。镜下病变处均可见血管纹理模糊紊乱,充血水肿,糜烂或浅溃疡,接触性出血,脓性分泌。严重者可见结肠袋变浅或消失、结节状增生或假性息肉、肠腔狭窄等典型表现。病理均为非特异性炎性改变。

  1.5 并发症

  局部并发症33例(66%),其中大出血8例(16%),不完全肠梗阻12例(24%),结肠癌变8例(16%),肛瘘2例(4%),痔疮3例(6%)。肠外并发症29例,包括贫血15例(30%),关节病变1例(20%),肝功能损害9例(18%),胆石症2例(4%)。

  1.6 治疗

  治疗情况注:SASP为柳氮磺氨吡啶,5-ASA为5-氨基水杨酸

  2 讨论

  UC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主要侵犯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的炎症,一般认为本病的发生可能与饮食、吸烟、精神、职业等因素有关。本病发生还有家族遗传特点。从此病的年龄来看,据资料报道,国外男性以20岁~24岁,女性以25岁~29岁为最高峰,其后在55岁~56岁时又有增加。但据我国报道,发病年龄以30岁~39岁为最多,其次为40岁~49岁,到60岁则减少。本组患者以21岁~50岁发病最多(占76%)。

  本文资料表明,UC好发部位以直肠、直乙结肠、左半结肠最多,占92%,临床症状以腹痛,黏液血便为最常见,分别占96%、90%。

  结肠镜及病理化验对诊断 UC具有重要价值,并且对于疗效评判及随访有着重要的作用。本组50例病例的诊断中,主要依据临床+肠镜+病理。肠镜检查结肠黏膜呈细颗粒状,并有弥漫性充血、水肿、质脆而易出血,糜烂及多数形状不规则、大小深浅不同的溃疡。50例中,均有典型的镜下表现,内镜结合病理活检是确定病情活动性的最重要的手段,有利于指导及定期随访。

  近年来,UC的肠外并发症逐渐提高,包括并发肝脏损害、外周关节病变、胆石症等。本组肠外并发症29例,占58%,这可能与今年来对UC的肠外表现认识有所提高有关。这提醒医生在诊断UC时,应注意UC的肠外并发症的发现。

  本组的局部并发症33例,占60%,其中包括大出血8例、不全肠梗阻、结肠癌变等。国外研究表明,UC是大肠癌的高危因素,癌变率达3%~5%,高者可达10%。内镜及病理不但能确定本病的诊断,而且有助于发现癌变发生。UC反复发作后黏膜溃疡形成与再生上皮化生可导致不同程度的黏膜变形与萎缩。在此基础上,组织学改变可进一步发展,导致癌肿的发生。有作者将它称为不典型增生—癌肿顺序(dysplasia—carcinoma sequence),这种组织学改变与病程有密切相关性,病程小于8 a者,结肠癌变的可能性较小,随病程的延长,发病的次数增多,其发生率每年递增0.5%~1%。全结肠炎病程8 a,左半结肠炎病程12 a以上,需严密跟踪检测。对于 UC合并不典型增生者,亦需定期内镜检查,以防止其癌变。溃结的治疗以内科药物治疗为主,以SASA、5-ASA及皮质内固醇为主,并酌情选用抗感染药、中药、免疫抑制剂及免疫调节剂等。目前认为SASA、5-ASA治疗机制与抑制自然杀伤细胞活性、抑制抗体、白三烯及前列素物质生成及清除氧自由基有关,为减少SASA的副作用,今年来用分子材料膜包裹5-ASA微粒压片,服后到结肠释出5-ASA发挥疗效。对经严格内科治疗无效及病程长,疑有癌变的患者,应采用手术治疗。本组50例中,采用内科保守治疗48例,均得到有效控制,2例癌变行外科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欧阳钦, 潘国荣 ,温中梦,等.对炎症性肠病的诊断及治疗的规范建议[J].中华消化杂志,2001,40(2):138-141.

  [2]孟宪庸.实用消化病诊疗学[M].2001:9.

  [3]王伟岸,岳恒志.消化系统疾病诊治新概念[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5-116.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