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托伐他汀、氟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介入术后基质金属蛋白酶9、白细胞介素18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4-02-08 浏览次数:1043次
冠心病是心内科最常见疾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是冠心病的一种特殊的心脏事件,属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一类。研究已经证实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的形成,如斑块脱落往往引起血管堵塞,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如不能及时治疗往往会有较高的病死率[1]。随着临床对冠心病研究的深入,炎性因子在冠心病发病及发展中的作用也逐渐被发现,大多数的不稳定型心绞痛血清炎性标志物均有升高表现[2]。经皮冠状动脉介人疗法是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主要手段,但是在介人治疗后患者仍然存在支架对血管内膜的机械损伤、局部坏死组织的慢性炎性反应[3]。我院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介人术后采取阿托伐他汀、氟伐他汀进行治疗,并对患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白细胞介素18(IL-18)的变化情况进行检测,旨在探讨阿托伐他汀、氟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介入术后MMR9、IL-18的影响。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经皮冠状动脉介人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0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依据国际心脏病学会和世界卫生组织缺血性心脏病中的相关诊断标准。排除标准:患有内分泌疾病、急慢性炎性疾病、创伤性疾病、免疫性疾病、结缔组织病、恶性肿瘤,严重肝、肾疾病,近1周有服用抗菌药物及炎性抑制药物者。将104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阿托伐他汀组与氟伐他汀组,每组52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血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主要有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通道阻滞剂、抗凝剂、硝酸甘油类药物。阿托伐他汀组在以上治疗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10mg/次,1次/d,治疗时间6周。氟伐他汀组在以上治疗基础上给予氟伐他汀治疗,40mg/次,1次/d,治疗时间6周。
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人院时、术前1d、术后1d、术后6周MMP-9、IL-18、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
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两组治疗前后MMP-9、IL-18水平变化:两组人院时、术前1d、术后1d、术后6周MMR9、IL-1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dMMP-9、IL-18水平均较人院时、术前1d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周MMP-9、IL~18水平明显下降,与人院时、术前1d、术后1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变化:两组入院时、术前1d、术后1dTG、TC、HDL-C、L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周TG、TC、HDL-C、LDL-C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dTG、TC、HDLC、LDL-C水平与人院时、术前1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周TG、TC、HDL-C、LDL-C水平与人院时、术前1d、术后1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讨论
炎性因子在冠心病中的作用认为主要是影响内皮细胞的增生、斑块的形成和激活血栓前状态,如在冠心病发展过程中,促进了基质金属蛋白酶(MMP)、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8(IL-8)等炎性因子表达,MMP的分泌会抑制纤维帽纤维合成和降解蛋白质,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及发生纤维帽的破裂,TNF则会诱导磷脂酶A2的表达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进一步发展[4-5]。因此可以看出,炎性因子在冠心病中主要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发展及急性心脏事件的发生具有密切关系。经皮冠状动脉介人疗法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主要手段,但是介入治疗只能缓解患者冠状动脉缺血症状,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仍然存在,并且支架的置人对血管内皮细胞也是一种持续存在的损伤,而损伤会导致胶原组织激活血小板,进一步促进白细胞介素、血小板活化因子及白三烯等趋化因子的释放,而这些因子又会进一步加速血管内皮细胞的活化[3,6]。介入治疗后的缺血-再灌注损伤也可能是导致支架置人后患者容易发生炎性损伤的因素之一,再灌注损伤主要表现为粒细胞蛋白酶、氧自由基、MMP的释放等,因此在以上多因素的影响下患者术后会存在炎性因子表达的上调。本研究结果显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人院时、术前1dMMP-9及IL-18水平均变化不大,但是在介人术后1dMMP-9及IL-18水平均表现为急速上升,与临床相关报道一致[7-8],进一步表明了介人治疗本身可能就是引起炎性因子急速表达的原因。
他汀类药物属于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阿托伐他汀及氟伐他汀均属于此类药物,其主要作用是降低血脂,但是临床近年发现他汀类药物对脑血管亦有一定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参与抑制血小板和抗血栓的形成、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的保护、稳定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作用。临床上有学者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介人术后采取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结果均显示患者炎性因子水平得到明显下降,并且术后血脂水平亦得到明显改善,减少了术后损伤阴[9]。这是因为他汀类药物能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介人术后内皮功能的损伤,减少再灌注损伤,并且通过抑制HMG-CoA还原酶降低炎性细胞及趋化因子的释放,减少了对心肌的进一步损伤,他汀类药物不仅能改善内皮细胞的损伤,还会促进内皮细胞的形成进而加速其内皮化,对巨噬泡沫细胞亦能减少其释放,进而减少了MMP-9的分泌,而MMP-9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他汀类药物还能通过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来减少介人术后心脏事件的发生。本研究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介人术后分别采取阿托伐他汀、氟伐他汀进行治疗,观察其对患者术后MMP-9、IL-18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有效治疗后患者MMP-9、IL-18水平均较术后1d得到明显的下降,显示了两种药物对MMP-9、IL-18均有降低作用,但是两种药物降低MMP-9、IL-18水平的幅度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血脂水平的观察结果显示两种药物均有降脂作用,但是阿托伐他汀降低TC作用更好,而氟伐他汀则能有效降低TG、LDL-C,升高HDL-C,因此整体看氟伐他汀降脂效果更佳,也与临床报道情况相符[10]。
综上所述,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介人治疗术后MMP-9、IL-18明显升高,采取阿托伐他汀、氟伐他汀治疗能明显降低MMP-9、IL-18及血脂水平,两种药物降低MMP-9、IL-18效果相当,但氟伐他汀降脂效果更优。
参考文献
[1]魏莉娜,李永东,董春花.颈动脉粥样硬化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6);3849.
[2]晋辉.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B型钠尿肽、D-二聚体的水平变化与临床观察分析.中国医师进修杂爿未,2011,34(33):57-59.
[3]陈倩,吕洪刚,李勇.经皮冠状动脉介人术前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对血清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2,35(19):20-22.
[4]苗慧慧,黄淑田.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人治疗前强化他汀类治疗对术后高敏G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P-选择素水平的影响.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1,34(10):16-19.
[5]马刚.基质金属蛋白酶9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炎性反应中的作用及与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8的相关性分析.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2,35(17):31-33.
[6]宣云岗.阿托伐他汀、氟伐他汀介人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炎性因子、血脂表达影响及意义.海峡药学,2012,24(5):74-76.
[7]邓铂林,姜程,李宁荫.阿托伐他汀对高胆固醇血症中炎症因子的影响.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6(2):71-72,76.
[8]张彦慧,牛凡.阿托伐他汀和辛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MMP-9和IL-6的影响.中西琴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7(2):221-222.
[9]郭晓莺,尹丹丹,睢大员.他汀类药物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研究进展.武警医学,2009,20(3):271-272.
[10]刘娟,刘莹.氟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的影响.中国药业,2010,19(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