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治疗高龄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的疗效分析
发表时间:2011-04-13 浏览次数:428次
作者:唐建光 刘晓敏 苏艺群 廖日斌 苏燕波 陆文莉 徐映红 路娟 作者单位:541001 广西桂林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摘要】 目的 探讨急诊内镜治疗高龄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118例由结石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胆管炎高龄(≥70岁)患者,随机分为内镜组(n=60)和手术组(n=58)。急诊内镜治疗包括逆行胰胆管造影、鼻胆管引流和(或)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及取石术。急诊外科手术予行胆总管切开取石引流和(或)胆囊切除术。分析2组治疗的疗效和并发症。结果 内镜有效率与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组治疗后并发症及病死率明显低于手术组(P<0.05)。结论 内镜治疗的疗效与手术相仿;急诊手术易引起各种并发症,病死率较高,而内镜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技术,可作为首选方法。
【关键词】 急性化脓性胆管炎;高龄;内镜;手术
急性化脓性胆管炎(acute suppurative cholangitis,ASC)是胆道系统的急危重症疾病,患者常出现高热、寒战、黄疸、腹痛、甚至休克等症状,一般情况较差,治疗关键在于解除梗阻和减压引流。本文对我院2006年l月至2010年4月期间,共收治的118例由结石引起的ASC高龄患者分别以内镜和手术进行治疗,现将其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8例中,男63例,女55例;年龄70~92岁,平均年龄78.5岁。患者随机分为2组,内镜组60例,手术组58例。内镜组术前有内科并存疾病45例,手术组40例。2组一般资料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胆总管引流物为脓性胆汁;(2)发热,体温超过39 ℃;(3)休克;(4)神志改变(表情淡漠、嗜睡、昏迷等);(5)胆汁细菌培养结果为阳性。符合第(1)项且有第(2)至(5)项中的任何1项者即可诊断该病。
1.3 内镜治疗 入院24 h内行急诊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治疗过程中持续吸氧,心电监测; 用Olympus十二指肠镜,经口将十二指肠镜送达十二指肠乳头处,在X线透视下,先行胆道造影,低压注入造影剂,患者均显影胆总管结石。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EST)和取石,单个小结石可直接进行乳头切开取石,对于结石较大,数量较多或一般情况较差患者先放置鼻胆引流管,缓解症状,择期再行内镜取石。术后常规置鼻胆管引流(ENBD),操作时间不超过10~20 min。
1.4 手术治疗 人院后常规准备,术前给予输液,使用有效的抗菌药物,纠正代谢性酸中毒,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止痛、解痉,纠正脱水。手术方式行胆总管切开取石引流和(或)胆囊切除术。麻醉为硬膜外或全身麻醉。
1.5 疗效判断 (1)有效指标为体温下降、临床症状好转或消失、血白细胞计数降低、肝功能指标好转;(2)死亡。
1.6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3.0统计资料,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疗效比较 内镜组60例中治愈58例,转手术治疗2例,病死0例,有效率为96.7%,死亡率0%。手术组58例中治愈47例,好转5例,死亡6例,有效率为89.7%,病死率10.3%。2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2组术后并发症比较 内镜组出现并发症4例(6.67%),其中上消化道出血1例,胰腺炎3例。手术组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19例,(32.8%)。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
3 讨论
随着十二指肠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与传统外科手术相比,内镜治疗ASC的优势已经越来越受到肝胆外科和消化内科医师的共同认可[1]。内镜治疗的优势表现在(1)无需麻醉;(2)腹部无伤口;(4)操作时间短;(5)恢复快;(6)鼻胆管放置时间短。
陈幼祥等[2]报道EST可能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术前使用维生素K1、顺乳头方向切开、使用混和电流可能减少出血的机会。而术后并发胰腺炎多由于导丝或导管反复进入胰管、造影剂注射压力过大、乳头切开时电凝过高致乳头水肿等有关[2-4]。术后使用生长抑素等有一定的预防作用[5]。
本文对ASC高龄患者分别以内镜和手术进行治疗,结果表明传统外科手术创伤较大,围手术期病死率较高,而内镜治疗是有效解除胆管梗阻,进行胆管引流的方便之举。
【参考文献】
1 杨波,麻树人,周文平,等.内镜在治疗高龄高危重症急性胆管炎中的应用.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4,21:339340.
2 陈幼祥,吕农华,徐萍,等.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的早期并发症分析.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6,23:297298.
3 Lella F,Bagnolo F,Rebuffat C,et al.Use of the laparoscopicendoscopic approach,
the socalled"rendezvous"technique,in cholecystocholedocholithiasis:a valid met
hod in cases with patientrelated risk factors for postERCP pancreatitis.Surg Endosc,2006,20:419423.
4 Cheng CL,Sherman S,Watkins JL,et al.Risk factors for postERCP pancreatitis:a prospective multicenter study.Am J Gastroenterol,2006,101:139147.
5 Li ZS,Pan X,Zhang WJ,et al.Effect of octreotide administration in the prophylaxis of postERCP pancreatitis and hyperamylasemia:A multicenter,placebocontrolled,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Am J Gastroenterol,2007,102:4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