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消化病学》

溃疡性结肠炎结肠治疗前后血小板参数改变的相关分析

发表时间:2010-07-29  浏览次数:446次

  作者:石晶 于素云 樊丽娟 作者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辽宁 沈阳 110001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

  【关键词】 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结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累及直肠结肠黏膜甚至全结肠黏膜的慢性炎症性病变,可能与感染、免疫等多种因素有关〔1〕。临床表现为腹泻、黏液血便、腹痛,多为反复发作的慢性病程。对于活动期UC的口服药物治疗的同时可以加用药物保留灌肠治疗。但是传统的保留灌肠肛管插入的长度约为10~15 cm,结肠治疗仪可以根据病变的部位调整探头进入的长度,最长可达90 cm。国内外研究表明血小板计数及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可以作为评价UC活动性的参考指标〔2,3〕。血小板计数及MPV能否对结肠治疗仪治疗UC的疗效进行评价,尚无类似报道。本文拟进一步探讨血小板计数及MPV对结肠治疗仪治疗UC疗效评价的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文收集了2003~2006年于我院住院,并经结肠治疗仪治疗后好转的UC患者84例,其中男44例,女40例,年龄17~70(平均47.62)岁。均经纤维结肠镜及经病理证实,符合UC的诊断标准。其中全结肠40例,直肠乙状结肠26例,横结肠8例,升结肠6例,回盲部4例。

  1.2 方法

  1.2.1 结肠治疗方法

  采用北京晟威医疗电子设备有限公司的IMS100A型结肠途径治疗仪,微电脑控制,配备专用套管式肠道探头,探头进入长度在50~90 cm之间,清洁肠道后将灌肠液经导管推注。结肠治疗隔日1次,治疗次数3~4次。

  1.2.2 治疗方案

  治疗组54例,其中男30例,女24例,年龄17~70(平均46.54)岁。对照组30例,其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24~68(平均49.56)岁。两组在年龄、性别构成比上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对照组单纯服用复方谷氨酰胺(2粒,日3次口服)和蒙脱石散(3.0 g,日3次口服)。灌肠组除服用对照组的药物外,给予灌肠药物:康复新液(100 ml/次),云南白药胶囊(4粒/次)等。

  1.2.3 判定标准

  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大便次数较治疗前明显减少,大便常规较前明显改善;无效:临床症状及大便常规无改善,结肠镜检查仍可见溃疡。症状积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4〕。

  1.2.4 外周血小板计数和MPV测定方法

  结肠治疗前清晨、空腹、静卧为条件,采外周静脉血,以日本希森美康HSTXE2100血细胞分析仪进行分析,测定血小板各项指标。结肠治疗结束后3 d内同法测定血小板指标。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两样本比率比较采用χ2检验,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和MPV水平比较

  灌肠组结肠治疗后血小板计数明显低于治疗前(P<0.001);治疗后血小板增高比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MPV明显高于治疗前(P<0.001)。对照组治疗后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增高比率及MPV与治疗前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表1 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MPV、便次、便常规的改变(略)

  2.2 两组治疗前后便次、便常规变化比较

  灌肠组治疗后便次明显少于治疗前(P<0.001),治疗后便红细胞及白细胞明显低于治疗前(P<0.001)。对照组治疗后便次较治疗前有所减少,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便红细胞及白细胞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所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2.3 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变化比较

  灌肠组治疗后腹痛、腹泻次数、里急后重及黏液脓血便的情况较治疗前好转(P<0.001),见表2。对照组治疗后腹痛、腹泻次数、里急后重及黏液脓血便较治疗前稍有好转(P>0.05),见表2。表2 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积分的比较(略)

  2.4 两组治疗后的有效率比较

  灌肠组显效37例(68.52%);无效17例(31.48%)。对照组显效13例(43.33%);无效17例(56.67)%。经统计学检验两组存在明显差异(P<0.05)。

  3 讨 论

  大量研究表明,在UC病变过程中,血小板不仅参与了血栓形成,还具有促进炎症发生的作用。活化的血小板可以释放多种炎症介质,如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血小板因子4、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等,并产生氧自由基导致组织损伤〔2,3,5~9〕。UC存在肠系膜血管内皮损伤,继而暴露基底膜胶原即可诱发血小板激活;内皮细胞暴露于肠道细菌分泌的内毒素,表达组织因子,合成凝血酶原激酶复合物,造成促凝血状态,促发血小板活化和聚集;肠道吸收的内毒素及其他细菌产物通过激活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使血小板激活。代表血小板激活的指标包括:血小板聚集率,P选择素,血栓素等。研究表明在活动期的UC患者中,以上指标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2,3,9~12〕,同时也发现活动期患者的MPV与病情活动性及临床分型成明显的负相关,血小板计数在治疗前后也存在显著差别。故大多学者认为血小板计数及MPV可以作为UC病情活动性、严重性及治疗后疗效评价的客观指标之一〔2,3〕。UC病变多累及直肠、远端结肠,严重时可累及全结肠。故临床治疗上存在病程长、治疗难度大且易复发的特点。治疗上目前仍以口服5氨基水杨酸制剂为首选,但对于排便次数较多的患者,药物在肠道内不能得到充分吸收,而激素类药物疗程长,副作用大尚不能被患者广泛接受。结肠途径给药副作用小,疗效明显,日趋受到临床工作者的重视,较易被患者接受。但传统的灌肠治疗一次给药量有限,且药物直接刺激直肠黏膜,可引起肠蠕动增加,药液保留时间短,影响药液吸收〔11〕。

  经结肠治疗仪进行结肠途径给药首先可以对肠道进行有效的清洗,清除肠腔及肠黏膜上的有害微生物及其产生的有毒物质等损伤肠黏膜的刺激因子,使药物更容易为机体吸收和在局部发挥作用;其次,利用其动力推动,可使灌肠液迅速到达全结肠、直肠病变所在部位,加深了给药深度及加大了药物与肠道接触范围;同时结肠治疗仪探头进入长度大于20 cm,减少对直肠的刺激,延长药物在肠腔内保留时间。结肠途径给药有效促进肠黏膜修复,不同程度抑制了肠道炎症反应〔9,11〕。

  本组资料显示血小板计数及MPV,作为一项简便、价廉、痛苦小的检查可以作为结肠治疗仪治疗UC疗效评价的辅助指标,可以在结肠治疗后短期内进行,减少了患者短期内多次性纤维结肠镜检查的痛苦,便于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参考文献】

  1 Xavier RJ, Podolsky DK. Unravelling the pathogenesis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J〕. Nature,2007;448(7152):42734.

  2 姜忠信,刘成玉,何 宏.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变化意义〔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5;13(5):6924.

  3 陈隆典,杨 英.炎症性肠病活动度与血小板参数的相关性分析〔J〕.中华消化杂志,2006;26(11):771.

  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5 J Patrik Fgerstam, Per A Whiss. Higher platelet Pselectin in male patients with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compared to healthy males〔J〕. World J Gastroenterol,2006;12(8):12702.

  6 Kayahan H, Akarsu M, Ozcan MA,et al. Reticulated platelet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ulcerative colitis〔J〕.Int J Colorectal Dis,2007;22(12):142935.

  7 Kayo S, Ikura Y, Suekane T,et al. Close association between activated platelets and neutrophils in the active phase of ulcerative colitis in humans〔J〕. Inflamm Bowel Dis, 2006;12(8):72735.

  8 Fukunaga K, Fukuda Y, Yokoyama Y,et al. Activated platelets as a possible early marker to predict clinical efficacy of leukocytapheresis in severe ulcerative colitis patients〔J〕. J Gastroenterol, 2006;41(6):52432.

  9 Andoh A, Yoshida T, Yagi Y, et al. Increased aggregation response of platelets in patients with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J〕. J Gastroenterol, 2006;41(1):4754.

  10 张 杰,曾宇峰,肖斌琼,等. 致康胶囊复合液灌肠联合结肠镜局部喷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患者52例〔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25(9):83942.

  11 王 娟,李晓慧,邵立春,等.使用结肠途径治疗机与传统保留灌肠给药治疗溃疡型结肠炎的疗效对比观察〔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4;4(17):27489.

  12 许丽莉,王吉耀.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体内血小板激活状态的评价〔J〕.中华消化杂志,2002;22(5):2857.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