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沙必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100例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0-04-30 浏览次数:552次
作者:曹剑平,游俊甫,刘国剑 作者单位:1 335001 江西贵溪,贵溪市冶炼厂医院 2 335000 江西鹰潭,鹰潭市人民医院(△通讯作者)
关键字:西沙必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100例疗效观察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尚不十分清晰,大多数学者目前的基本共识,包括胃肠道运动和分泌障碍、内脏感觉异常、心理因素和幽门螺杆菌(Hp)感染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这些因素的具体地位仍不清楚,临床观察胃排空过缓和肠功能紊乱是引起FD的重要原因,因而使用胃肠动力类药可获得满意疗效。现总结我院2004年7月~2005年12月使用西沙必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200例疗效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观察对象 本组200例观察病例均为我院门诊或住院患者,男111例,女89例,年龄28~75岁。共同症状存在3个月或3个月以上持续反复的中上腹部疼痛、胀满、嗳气、早饱、时有烧灼感,或恶心、呕吐。胃镜和上腹部超声、肝功能检查未发现造成以上症状的实质脏器病变。门诊或住院最后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确定后,随机分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0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治疗组使用西沙必利10 mg,tid,疗程4周。对照组使用硫糖铝1.0 g,tid,饭前服用,28天为1个疗程。由于诊断明确,服药期间均不使用其他影响疗效观察的药品。
2 结果
2.1 疗效评定标准 疗程结束后,症状完全消除,生活质量显著提高者为显效;症状基本解除,生活质量未见明显变化者为有效;症状时隐时现、时轻时重者为无效。
2.2 治疗结果 治疗组显效79例,有效19例,无效2例;对照组显效43例,有效37例,无效20例。
3 讨论
FD是一常见的症候群,占消化疾病患者的20%~40%,占消化内科专科门诊的50%~70%。病因十分复杂,有运动功能障碍学说,有胃肠应激效应强化学说,有内脏过敏学说,有社会心理因素,有胃酸分泌过高,有幽门螺杆菌(Hp)感染,有胃肠激素、NO与性激素,还有饮食、年龄、微量元素及肠胃反流等因素。临床很难确定是何种因素为主或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临床诊断标准必须满足下列6个条件:(1)上腹胀满、早饱、中上腹痛、嗳气、恶心等症状,超过4周以上;(2)内镜或上消化道钡餐检查未发现糜烂、溃疡、肿瘤等胃部器质性病变;(3)常规试验室检查、B超、X线检查排除了肝胆胰及肠道器质性病变;(4)无糖尿病、结缔组织疾病及精神、神经疾病等全身疾病;(5)无腹部手术史;(6)随访2~5年,2次以上内镜检查未发现新的器质性病变[2]。治疗无特殊手段,提倡个体化治疗。本试验针对2个主要病因而使用西沙必利和硫糖铝进行治疗并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西沙必利是20世纪80年代新合成的胃肠动力药,它可间接促进肠纵形肌间神经丛释放乙酰胆碱,临床研究证实其促胃肠动力效应明显强于多巴胺D2受体拮抗剂。由于其代谢酶系为CYP3A4,故不能与酮康唑、伊曲康唑、咪康唑、氟康唑、红霉素及克拉霉素等合用。其副作用除暂时的腹部痉挛、腹泻、过敏外,备受临床医师关注的是对心脏的毒副作用。但此类副作用多发生于剂量较高的情况下,国内常用剂量为5~10 mg,每日3次,尚未发现明显的毒副作用。硫糖铝与酸接触之后可解离为带负电荷的八硫酸蔗糖,聚合成胶体。后者有黏稠性,在pH>2的环境中,能吸附胃蛋白酶和缓冲氢离子。此外还能兴奋胃黏膜释放内源性前列腺素,保护黏膜细胞,促使表皮生长因子释放增多,增强黏膜防御功能[3]。但在FD诊疗实践中疗效逊于西沙必利。本试验提示FD诊断上尚需排除GERD和IBS,治疗突出个性特征,可采用综合治疗与中西医结合治疗,以期获得最理想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谦民,令狐恩强,刘运洋,等.功能性胃肠病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216-224.
2 邱德凯,马雄.消化病特色治疗技术.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118-119.
3 李德爱,战淑慧,李扬,等.实用消化内科病药物治疗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