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柴连建中汤”与洛赛克等联合治疗消化性溃疡
发表时间:2009-11-11 浏览次数:613次
作者:李天庆 作者单位:(山西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医院,山西 太原 030001)
【摘要】 目的:探讨自拟“柴连建中汤”配合内服西药对消化性溃疡的治疗作用。方法:将123例消化性溃疡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41例,采用洛赛克,胃三联及吗叮啉治疗;“柴连建中汤”配合内服西药治疗组82例,在使用西药洛赛克,胃三联的基础上配合中医辨证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对照组为8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具协同作用。
【关键词】 中药;治疗;溃疡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临床常见多发病,发病率高(10%左右),且难治愈,我们自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即自拟“柴连建中汤”随症加减,联合洛赛克,胃三联口服,治疗消化性溃疡82例疗效满意,并设对照组41例,单纯口服西药治疗作比较,两组疗效存在差异,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共123例,全部病例经电子胃镜检查确诊为消化性溃疡并同时作幽门螺旋杆菌(Hp)培养为阳性,病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82例,男48例,女34例,年龄22岁~73岁,平均47岁,十二指肠溃疡47例,胃溃疡31例,复合溃疡4例。对照组41例,男25例,女17例,年龄19岁~68岁,平均43岁,胃溃疡19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7例,复合溃疡5例。两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高等院校《内科学》教材消化性溃疡章节;中医诊断标准按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有胃部明显出血、穿孔、幽门梗阻者不列入观察对象。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基本方药:党参30 g、柴胡15 g 、茯苓18 g、白术15 g、黄连6 g、白蔻10 g、白芍30 g、甘草6 g、枳壳15 g、木香10 g。随症加减:胃脘嘈杂、灼热而痛者,加蒲公英30 g、竹茹15 g;恶心吐酸水者,加乌贼骨15 g、瓦楞子15 g、法半夏15 g;腹胀者,加厚朴15 g、炒莱菔子15 g;嗳气频频者,加苏叶、藿梗各15 g;便秘者,加火麻仁、薏苡仁各30 g;舌质红苔黄腻者,加滑石30 g、茵陈20 g;舌质淡偏气虚者,加黄芪30 g;胃脘冷痛,喜热饮者,加九香虫10 g、干姜10 g;食少纳呆者,加山楂15 g、建曲15 g;舌质有瘀斑者,加桃仁10 g或三七10 g为末吞服。常规日煎1剂,3次分服。同时配合西药胃三联(枸橼酸铋钾每次2片,每日2次,早、晚餐前半小时口服;替硝唑每次1片,每天2次,早、晚餐后口服;克拉霉素每次1片,每日2次,早、晚餐后口服;洛赛克20 mg,睡前服1次)。
2.2 对照组
采用西药口服:洛赛克及胃三联口服,用法同上,联服1周,吗丁啉片20 mg,饭前30 min口服,每日3次,连续2周后停服。以上两组均嘱患者注意保持情绪稳定乐观。调节饮食,忌辛辣烟酒刺激之物,强调起居有常,劳逸有度。两组均观察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2.3 观察项目 (1)临床疗效;(2)治疗前后溃疡变化。
3 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治疗消化性溃疡临床指导原则》拟定。临床治愈:溃疡完全消失,局部轻度发红、无明显水肿,自觉症状全部消失或基本消失;显效:溃疡基本消失,仍有明显炎症,主要症状消失;有效:溃疡病灶缩小50%以上,主要症状明显减轻;无效:溃疡病灶缩小不及50%,自觉症状无改善。
3.2 疗效结果
(见表1)表1 两组治疗消化性溃疡结果(略)注: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消化性溃疡属于祖国医学的“胃脘痛”范畴,是一种常见多发病。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壮年为多见,且男性发病率为高。《内经》指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脾胃病多由脏腑生理功能虚衰,每因饮食、情志、劳倦、寒湿等更伤脾胃,或因脾胃本身气虚运化无力等,以致饮食积滞、湿浊困脾,形成本虚标实或虚中夹湿者居多。其虚在脾为本,其实在胃为标,与仲景“虚则太阴,实同阳明”之论相符。脾胃同居中焦,为后天之本。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升则健,胃降则和。肝主疏泄,协助脾胃纳化,脾、胃与肝三者一气相通,则升降有度,纳化有常,共同完成饮食的受纳、消化、吸收、运化功能。若脾胃功能失常,则可出现脾不健运,胃失和降的病理变化。 消化性溃疡多见于脾胃气虚症,其特点是病久且虚,症见脘腹隐痛、时作时止、空腹尤甚、泛吐清水、喜温喜按、得食腹胀、嗳气不畅、纳食减少、倦怠乏力、面色萎黄、舌质淡红、或有齿印、或喜甜食、大便溏稀、脉细弱等一派脾胃气虚运化无力之象。脾气亏虚而不散精气,则血行无力,久病入络成瘀。消化性溃疡或炎症变化实质也就是瘀血的病理基础之一。虚是本,在脾,瘀在胃肠,是标。因而临床治疗时,应针对脾胃病的特点,应以辨证为主,证病结合。用药不宜过分偏寒、偏热、偏壅、偏塞,应宜疏、宜和、宜通,亦不可妄用攻伐。用药宜平补平泻,用药轻灵,刚柔相济,寒温相益,以益气扶脾、和胃降浊为法,恢复脾胃纳化与升降之能是治疗之关键。“柴连建中汤”正是针对上述脾胃生理与病理特点而设。本方主要以四君子汤和四逆散加减而成,以期达到调和肝脾,扶脾益胃之效。方中党参、茯苓、白术、甘草、甘温益气健脾为主药。柴胡、枳壳、白芍调理气机,化瘀行滞为辅药。李东恒在《脾胃论》中明确指出:“甘温以补其中而升其阳。”临床实践和现代药理研究证实,使用甘温益气之药,能恢复脾胃生化气血运化水谷之能,能增强细胞活性、增强免疫机能,改善胃肠运动,促进药物吸收,改善全身情况,促进溃疡愈合。 方中甘草煎剂能吸附胃酸,其提取物有保护胃黏膜、使胃黏膜不再受损,且还具有解痉、镇静、抑菌等作用[1]:柴胡疏肝理气散结,其药理研究有镇静、镇痛作用,柴胡皂甙对溃疡有一定的防治和抗菌消炎等作用;枳壳宽中下气,则能调整胃肠蠕动,使胃肠收缩节律有力,防止胆汁反流。柴胡,可以调理气机,宽中行滞;白芍能柔肝止痛、增强溃疡愈合的作用;黄连苦寒清热,有良好的抗菌抗炎、抑制幽门螺旋杆菌(HP)的作用。合而成方,君臣佐使,相得益彰。 综观全方,有益气健脾,疏肝理气和中,益气活血,化瘀生新。平补脾胃,补而不滞,攻补兼施,方证合拍,脾胃两助,重振中州。枸橼酸铋钾在胃酸条件下产生沉淀,形成弥散性的保护层覆盖于溃疡面上,促进溃疡粘膜再生和溃疡愈合。替硝唑与克拉霉素合用对幽门螺旋杆菌有强力杀灭作用;与铋剂联合使用可使幽门螺旋杆菌(HP)根除率达80%~90%,而且还可降低HP对抗生素单独使用时的耐药发生率。洛赛克具有抑酸,促进溃疡愈合和消除临床症状作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双管齐下,更能发挥自身优势,相得益彰、疗效卓著,值得临床研究与运用。
【参考文献】[1]张穗坚,谢国材.常用中草药手册[M].第2版.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31-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