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神经内科》

依帕司他联合甲钴胺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效果分析

发表时间:2014-01-17  浏览次数:733次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发生率越来越高,且出现低龄化的趋势。周围神经病变是其重要而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发生率高达60%~90%[1]。早期患者可无明显症状,但是随着病情的加重,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肢体麻木感、痛温触觉减退等症状,甚至出现烧灼感、针刺痛等异常感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对52例孕妇给予依帕司他联合甲钴胺治疗取得不错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9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8例与观察组52例。所有患者均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具有典型的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表现,且排除其他原因所致。行肌电图检查,患者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均明显降低。所有患者排除严重的其他系统疾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血糖水平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两组患者均控制空腹血糖在4.0~7.0 mmol/L,餐后 2 h血糖5.0~11.1 mmol/L。对照组患者给予100 mg Vit B1联合500μg Vit B2进行肌内注射,1次/d,观察组患者给予甲钴胺联合依帕司他治疗,具体方法为0.5 mg甲钴胺肌内注射,1次/d;50 mg 依帕司他片口服,3次/d。两组患者均以治疗2周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测定两组患者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MVC(运动传导速度)以及S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显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或者明显好转,浅感觉以及生理发射恢复正常或者基本恢复,神经传导速度恢复正常或者增加>5 m/s;有效:临床症状、浅感觉以及生理反射有所好转,神经传导速度有所增加,但是<5 m/s;无效:患者未感觉临床症状有改善,各项体征及检查亦无好转。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神经传导速度:经过治疗,观察组患者神经传导速度明显提高,且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之后,上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详见表1。

2.2 两组疗效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 讨论

周围神经病变是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之一,由于早期无明显的症状,患者往往不能及时的得到治疗,严重者可导致截肢,造成残疾。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一方面考虑与糖代谢紊乱引起局部微循环障碍、神经得不到足够的营养有关,另一方面在高糖状态下,糖化醛糖还原酶被大量激活,神经组织醇的代谢发生紊乱而引起病变。目前对其治疗并无十分有效的方法。

依帕司他可以作用于多元醇代谢过程中葡萄糖向山梨醇醛糖还原酶转化的过程,从而抑制该还原酶生成,达到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目的。目前被认为是治疗该病的首选药物。在本研究中,依帕司他与甲钴胺联合应用,既阻断了对神经有害物质的生成,又促进了已经受损神经的再生和修复,因此其神经传导功能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而治疗效果也明显优于对照组。鉴于此,笔者认为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采用两种药物联合应用的方式可以显著改善其临床症状,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4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J].中华医学杂志,2008,88(18):1227.

[收稿日期:2013-02-28 编校:郑英善]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