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67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09-05-26 浏览次数:864次
作者:于凤杰,常印山作者单位: 1 277011 山东枣庄,枣庄矿业集团公司中心医院内一科 2 255311 山东淄博,山东省未成年犯管教所医院
【关键词】 门脉高压性胃病
门脉高压性胃病(PHG)是肝硬化门脉高压的一个常见并发症,近年来随着对上消化道出血紧急内镜检查的广泛使用,门脉高压时的胃黏膜病变渐引起关注,被认为是门脉高压时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病因之一。以往曾有许多名称,包括糜烂性胃炎、充血性胃炎、充血性胃病等用来说明这种胃黏膜损伤,后来Sarfeh等[1]将其称为门脉高压性胃病。本文通过总结我院2001年4月~2005年12月经胃镜检查67例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研究,探讨门脉高压性胃病的临床特点,并研究其与肝功能损伤及食管静脉曲张程度的关系,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67例,男46例,女21例;年龄26~70岁,平均50.6岁;病程1.5~25年。病因:肝炎后肝硬化54例,酒精性肝硬化9例,合并原发性肝癌4例。
1.2 临床表现 本组资料中,全部患者均有乏力、纳差,上腹部隐痛、腹胀、双下肢水肿56例,腹水37例,呕血、黑便31例,反酸、烧心13例,腹壁静脉曲张21例,皮肤、巩膜黄染14例,HBsAg阳性54例,所有病例均行腹部B超检查均有门静脉扩张。
1.3 胃镜检查 所有病例均行胃镜检查,本组内镜下轻度PHG 23例,表现为:(1)胃黏膜弥漫性充血;(2)黏膜有细小粉红色斑区或猩红热样疹;(3)胃黏膜覆盖淡黄色或白色网状分隔的复发性红斑区或“蛇皮样”改变。重度PHG 44例,表现为:(1)胃黏膜点片状充血水肿或出血点。(2)胃黏膜有弥漫性出血或糜烂。轻者多局限在胃窦部,重者可见于胃窦、胃底、胃体或全胃黏膜,以胃底、胃体居多,本组同时合并消化性溃疡16例,同时本组62例胃镜下均有不同程度的食管静脉曲张,部分伴有胃底静脉曲张,其中轻度9例,中度22例,重度31例。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16例(均为重度食管静脉曲张患者)。
2 结果
2.1 两型PHG患者的肝功能Child分级 A级11例,B级23例,C级33例。经χ2检验,两型PHG患者的肝功能Child分级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均差异有显著性(P<0.05),说明随着肝硬化肝功能损害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的加重,PHG加重。两型PHG与肝功能改变关系见表1。 表1 两型PHG与肝功能改变关系
2.2 两型PHG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的关系 见表2。 表2 两型PHG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的关系
3 讨论
门脉高压性胃病(PHG)最主要的发病原因是由于肝硬化引起门脉压力增高,进而使胃部静脉向门静脉回流受阻,造成胃部淤血并引起胃黏膜的继发损伤,如果没有门静脉的压力增高,则不会发生门脉高压性胃病。
PHG发病机制:目前还未完全阐明,推测与以下因素有关:(1)胃黏膜血流动力学的异常,门脉高压时,静脉压增高,血流受阻,动脉血氧饱和度下降,动静脉短路开放,黏膜有效血容量减少,加之胃冠状静脉明显扩张淤血,血流速度缓慢,胃静脉系统呈现高血容量,低灌注压状态,从而造成胃黏膜的缺血、缺氧,进一步发生糜烂坏死。此外,门脉高压性胃病也与一氧化氮的生成增加、血浆胃泌素水平升高、胰高糖素水平升高、前列腺素(PGI2)升高、血浆内皮素-1(ET-1)水平增高、肿瘤坏死因子-α(tume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过度表达等血管活性物质的异常改变有关[2]。本研究证实,PHG的发生及严重程度与食管静脉曲张的程度呈正相关,且PHG越严重并发胃黏膜出血的机会就越多,与有关文献结论一致[3]。(2)门脉高压症多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害,导致激素代谢紊乱,血中许多活性物质不能经肝脏灭活,促使胃酸分泌增多,幽门功能紊乱,胆汁反流,加重胃黏膜损害,肝硬化时胃黏膜血流量随肝功能损害和食管静脉曲张程度的加重而降低,而此时,胃黏膜发生病变的几率则相应升高[4],本研究也证实随着肝功能损害的进一步加重,出现重度PHG的机会也增多。(3)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患者伴有感染时,其肠内毒素经侧支循环进入体循环,引起菌血症及内毒素血症,损伤胃黏膜,这类患者往往容易出现消化道出血。(4)肝硬化患者经常服用抗生素、利尿剂、氯化钾等药物也可以损伤胃黏膜,刺激胃酸分泌,削弱黏膜屏障。
PHG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本组67例患者均表现为乏力、纳差,没有典型的节律性上腹痛症状,67例病人中有31例以呕血、黑便为首发症状,经急诊胃镜确定9例系门脉高压性胃病出血,占肝硬化出血的29%(9/31),说明PHG出血在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所占比例较高。因此,笔者认为门脉高压性胃病与肝功能的损害与食管静脉曲张的程度密切相关,发病率随肝功能损害的程度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的加重而上升。因此,对门脉高压患者及时行胃镜检查,明确是否合并门脉高压性胃病十分必要。临床发现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一部分系门脉高压性胃病引起,应引起足够重视,对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在积极改善肝功能、应用β受体阻滞剂的基础上,加用胃黏膜保护剂及抗幽门螺杆菌治疗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Sarfeh IJ,Tarnawski A.Gastric bleeding in portal hypertentension;inflammatory or congestive.Hepatology,1986,6:535.
2 邱香,李传凤,朴云峰.门脉高压性胃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临床肝胆病杂志,2004,20(2):123-124.
3 陈运能,陈振侬,洪瑞香.肝硬化与门脉高压性胃病的关系(附129例内镜分析).广西医科大学学报,1998,1(1):22-23.
4 邱德凯.门脉高压性胃病的研究.国外医学?消化系统疾病分册,1997,1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