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式抗结核组合药致剥脱性皮炎1例
发表时间:2012-12-25 浏览次数:1015次
作者 作者单位
陈晓红 旺苍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门诊部,628200
1 临床病例资料
患者,女,62岁,因咳嗽1+月伴咯血2次,在当地卫生院经抗炎,对症治疗一周,症状无明显好转,而到一家县级医院检查,疑似肺结核,收入住院治疗,经抗结核、对症、抗炎住治疗10天,患者症状好转而出院。于2010年9月27日来我中心就治.既往患者无结核病史,结核病密切接触史和药物过敏史,其家族中亦无过敏史。查体:神志清楚,发育中等,T36.8 P68次/分R20次/分BP118/80mmHg,体重48Kg。检查胸片、血常规、肝功、血沉、肾功-血糖及痰涂片查抗酸杆菌。其检查结果为,胸片提示:右肺中上部继发性肺结核;血常规WBC7.3×109/L,RBC3.8×109/L,LYM11.1%,MON4.0%,GRA84.9%,HGB17g/L。肝功:AST20.9U/L;ALT16.4U/L,TB76.9g/L,ALB 42.1g/L,GLB34.9g/L,TBIL8.3umpl/L,DBIL4.1umol/L;肾功—血糖:BUN4.2mmol/L,CRE 58umol/L,UA419umol/L,GLU7.5mmol/L;血沉72mm/h;痰涂片查见抗酸杆菌1+。据上检查结果,诊断为:继发性肺结核上中(-)初治痰涂(1+),给予免费抗结核板式组合药(药品生产厂家为四川省长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HRZE批号为20100201,有效期2012年;HR批号为20100103,有效期2012年),方案2H3R3Z3E3/4H3R3,经治疗3月后,与2011年1月19日,该患者又前来复查取药,发现患者全身皮肤广泛性潮红肿胀,干燥,上覆盖糠状鳞屑,手掌蹠处呈手套,袜子状大片脱屑,增厚,手足指节见皮肤皲裂,患者自己感皮肤灼热,剧痒,疼痛。皮肤过敏反应更为严重,追问病情,患者诉在治疗3个多月时,初起感全身皮肤发痒,并出现红色点状小皮疹,自以为属正常反应,故坚持抗结核治疗,此次来复查肝功、肾功、血常规正常。告知患者是结核药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要求患者停药观察,但患者及家属强烈要求继续抗结核治疗,自诉已在县医院看过,并已购买抗过敏药(药名不详). 按原方案又抗结核治疗一月,患者诉皮肤反应比上次更严重,特别痒,剧痛。复查胸片示:结核病灶与前片比较明显好转,肝功、肾功、血常规正常。立即停用抗结核药。服用中药治疗皮炎。方剂:给予内服外洗治疗一月,患者前来复查胸片,结核病灶稳定,血常规,肝、肾功等未见异常。除了背部皮肤留有色素沉着外,患者完全恢复正常。
2 讨论
药物性剥脱性皮炎是药物进入人体后引起的皮肤、黏膜的炎症反应,属于IV型迟发型变态反应,当机体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肺结核时,导致机体免疫力降低,葡萄球菌侵犯皮肤,由金葡菌噬菌体Ⅱ群产生表皮剥脱毒素,该毒素能分离皮肤表皮层细胞,引起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皮疹开始为麻疹样或猩红红斑伴有皮肤瘙痒,后全身弥漫性潮红、肿胀、皮肤伴有渗液结痂,后期出现片状脱屑、手足常呈手套或袜套样剥脱,严重者可有毛发或指甲脱落,全身常有高热、淋巴结肿大,可因继发感染或全身衰竭而死亡。
板式抗结核药是由异烟肼、利福平、盐酸乙胺丁醇和吡嗪酰胺组成的。板式组合药中的利福平、异烟肼、吡嗪酰胺均有不同程度的过敏反应。本病例用抗结核药引起的剥脱性皮炎,考虑主要是异烟肼导致的不良反应。因为异烟肼口服后迅速自胃肠道吸收,并分布全身组织及体液中,可穿过血脑屏障,主要在肝脏中代谢成无活性产物,经肾排泄。异烟肼长期服用时可发生周围神经炎,多数人认为异烟肼干扰了体内维生素B6和维生素PP的代谢,造成维生素B6缺乏。患者在服用板式抗结核药3个月后出现的,经停用抗结核药后,用中药内服、外洗治疗后,患者完全恢复健康。 WHO倡导在结核病的治疗中,要积极地推行DOTS策略即 (直接面视下的督导化疗),在服用抗结核药时,应密切观察反应,用药前要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解每种结核药的不良反应,以便及时准确的进行处理,以免发生更严重的后果。
参 考 文 献
[1]刘光初,曾爱群,罗善普.中国防痨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Antituberculosis,2012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