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呼吸病学》

HRCT在间质性肺炎病变中的评估作用探讨

发表时间:2015-04-24  浏览次数:1672次

间质性肺炎为细小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及肺泡壁的浆液渗出及炎性反应细胞浸润,从而发生狭窄或梗阻,出现间质性肺炎的各种影像,严重者出现肺气肿或肺不张[1]。高分辨CT(HRCT)可充分反映间质性肺炎的分布及其影像特征,对及早发现、诊断和治疗间质性肺炎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2]。现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来收治的44例经临床和病理证实的间质性肺炎,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从2007年10月~2012年12月收治的间质性肺炎44例。纳入标准:①全部病例经胸部DR片或临床提示肺部弥漫性病变,做HR CT扫描并经临床证实;②临床表现均有发热、咳嗽、咯痰、胸闷、气急、限制性通气障碍;③年龄40~90岁,平均65岁。

1.2仪器与方法:采用SEMENSSOMATOM PLUS4 16排螺旋 CT机检查,所有病例取仰卧位,于吸气后屏气扫描,扫描范围自肺尖至肺底行高分辨CT扫描。扫描层厚1.3 mm,层距10 mm间隔扫描;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V,管电流145 mAs,F OV350~400 mm,骨算法重建,肺窗观察,窗位-700 HU,窗宽1 400 HU。本组44例肺间质性肺炎均经临床确诊,结合临床症状及体征,高分辨CT、肺功能检查等,所有CT横断面图像及重建图像均经我科室2位以上高年资医生阅片诊断并做好记录。

2结果

2.1HRCT表现:44例病变均呈弥漫性分布,以两下肺中外带、胸膜下为主,病灶自肺尖至肺底逐渐加重,两肺基底病变明显,多为双侧。表现为磨玻璃影、肺气管束增粗、小叶间隔增厚、蜂窝状改变、纤维化、肺气肿、肺不张等。

2.2HRCT对间〖JP+1〗质性肺炎的诊断类型:急性间质性肺炎3例,具体表现为广泛或局限性毛玻璃样改变,在密度相对增高区域可见支气管扩张,小叶间隔增厚,但边缘不毛糙,部分可见叶间胸膜增厚或胸膜下蜂窝状改变;慢性间质性肺炎包括普通间质肺炎28例,脱屑性间质肺炎9例,闭塞性细支气管炎伴机化性肺炎4例,其CT表现〖JP〗为磨玻璃影25例(57%);肺气管束增粗20例(45%);小叶间隔增厚18例(40% );蜂窝状改变26例(59%);纤维化15例(34%);肺气肿18例(40%);肺不张2例(5%)(见图1~3 ):①两肺野边缘清楚的磨玻璃影;②胸下蜂窝状阴影;③双肺胸膜下或支气管周围的实变,内可见支气管充气征,病变区域有轻度柱状支气扩张。

3讨论

细菌和病毒均可引起间质性肺炎,病理上为细小支气管壁与其周围及肺泡壁的浆液渗出及炎性细胞浸润,由于细小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及炎性细胞浸润,发生狭窄或梗阻,从而出现肺气肿或肺不张。一般分为急性间质性肺炎和慢性间质性肺炎。急性间质性肺炎CT上的特征表现为广泛或局限性毛玻璃样改变,在密度相对增高区域可见支气管扩张,小叶间隔增厚,但边缘不毛糙,部分可见叶间胸膜增厚或胸膜下蜂窝状改变[3];慢性间质性肺炎包括普通间质肺炎,脱屑性间质肺炎和闭塞性细支气管炎伴机化性肺炎,其CT上特征性改变分别为普通间质肺炎表现为网状致密影的存在,末期改变为蜂窝状阴影;脱屑性间质肺炎表现为斑点状毛玻璃影,主要分布在中、下肺的胸膜下区域,边缘毛糙;闭塞性细支气管炎伴机化性肺炎表现为双侧中、下肺叶的胸膜下磨玻璃样阴影,且常伴有小叶中心性肺气肿、支气管壁增厚,20%~30%的患者有少量胸腔积液表现[4]。本组44例患者行高分辨率C T(HRCT)检查均发现明显的病变,与临床诊断相符合。高分辨CT扫描技术在肺间质性肺炎诊断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可及早发现有临床症状、肺功能异常而胸片无异常的患者;②可及早发现间质性肺炎的特征表现;③可用于确定病变的范围以及在此基础上明确病变有无进展;④可明确间质性肺炎的分布和范围; ⑤评估疾病的活动性、疗效及预后情况;⑥动态随访:HRCT为非创性检查,可通过连续检查作动态随访。所以总结以上几点认为,HRCT对间质性肺炎的诊断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4参考文献

[1]郭启勇.实用放射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494-495.

[2]苏毅,倪傲,李源.高分辨CT扫描技术在肺间质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J].临床肺科杂志,2012,17(6):996.

[3]朱萸,周永明.HRCT对肺间质性病变的诊断价值[J].上海医学影像,2008,17(2) :104.

[4]王淑梅.慢性肺部间质性病变的CT诊断[J].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3,9(3):49. SSS

[收稿日期:2014-01-24编校:徐强]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