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4-09-24 浏览次数:1233次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临床特点为呼吸道阻塞、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COPD晚期常并发有呼吸衰竭症状,国内的大量研究已经充分证实,采用无创正压通气(NIPPV)可有效治疗 COPD合并呼吸衰竭,目前已被推荐为治疗COPD的常见方法[1-2]。采用无创呼吸机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方法及结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将2011年1月~2013年6月在我院呼吸科收治的急性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2007年中华医学会发布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标准,所有患者均未合并有肺大泡、大呼吸道阻塞等机械通气禁忌 [3]。分为对照组(30例)与观察组(66例)。对照组男19例,女 11例;年龄46~79岁,平均(59.4±9.8)岁;COPD病程3~10 年,平均(6.4±2.3)年。观察组男41例,女25例;年龄42~84 岁,平均(60.8±9.1)岁;COPD病程2~9年,平均(5.9±2.4)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包含抗感染、营养支持、纠正酸碱及电解质平衡、激素及支气管扩张剂应用等。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进行无创通气治疗,呼吸机采用美国伟康公司生产的BIPAPVision呼吸机,通气过程中取患者的半卧位,抬高患者床头30°~40°,选择合适面罩或鼻罩,调整头戴的松紧度进行治疗。呼吸机参数设置:呼气压力(IPAP) 8~20 cm H2O(1 cm H2O=0.098 kPa),呼气压力4~8 cm H2O,吸氧浓度为40%~55%,呼吸频率设置为10~16次/min,辅助呼吸压力由低至高,逐渐升至患者的最佳耐受水平,无创通气治疗过程中捅死监测患者的血气、血氧饱和度(SpO2)及生命体征等相关指标,依据患者的血气检测结果对呼吸机参数进行调整。
1.3 统计学方法:数据输入采用Foxprow软件,数据处理采用 SPSS 17.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符合正态分布采用均数±标准差( s x± )表示,采用秩和检验,取显著性水平α=0.05进行双侧检验。
2 结果
2.1 心率、呼吸频率及pH值变化:两组患者治疗后呼吸、心率及PH值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呼吸、心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PaCO2、PaO2及SpO2变化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PaCO2、 PaO2及SpO2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PaCO2、PaO2及SpO2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3 不良反应及气管插管:观察组插管6例,占9.1%,对照组插管11例,占3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 2 =8.953, P=0.003)。观察组在进行无创通气过程中11例出现胃胀气,占 16.7%,2例误吸,占3.0%,1例出现排痰障碍,占1.5%。
3 讨论
COPD的特征是进行性发展且持续性的存在气流受限,是一种可有效治疗及预防的常见性疾病,其合并症状及急性加重影响患者整体疾病的严重性程度。其发病原因较多,如社会经济地位、空气污染、化学物质、职业性粉尘、感染、吸烟环境及个体性因素[4-5]。临床多以胸闷、呼吸困难、气短、咳嗽、慢性咳嗽及全身性症状。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常由于支气管平滑肌痉挛、黏膜水肿及呼吸道黏液分泌量增加,致使患者的呼吸道阻力升高,外周小呼吸道出现提前闭陷使得内源性呼气末正压出现升高,容易出现呼吸机疲劳,出现PaO2进一步出现下降,PaO2升高,致使呼吸衰竭出现,甚至意识性障碍[6]。机械通气是COPD 急性发作时期的重要治疗手段,呼吸机所提供的双水平气道正压提供压力,可有效的防止机械通气的副作用,增加自主呼吸功能,自动调节预制的呼吸压力水平,提升患者的肺泡气分压,扩张COPD患者的气道。而低压可有效气道外源性呼气末正压作用,提升了氧合功能,保持了良好的呼吸力量,减少了COPD患者的内源性正压,有效调节呼吸功能。患者吸气过程中有良好的吸气压,可减少患者的呼吸机耗氧量及做功,有效增加肺泡通气量,降低吸气肌负荷,使患者可轻松吸入气体进而改善肺膨胀,改善通气状况,调整气体于肺内的不均匀分布,为呼吸肌休息提供有利的外部条件。
4 参考文献
[1] 卢 岚,蒋加雁,李 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疗效观察[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30(1):141.
[2] 胡佩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应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的常见不良反应及护理进展[J].吉林医学,2012,33(35):7756.
[3]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9):8.
[4] 余国辉,陈 敏.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机制的发展状况[J].临床肺科杂志,2010,15(1):72.
[5] 朱晓芬,吴 斌,葛晓燕.COPD合并抑郁症的发病情况和护理对策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30(21):2693. [6] 张 峰,王海明,叶甫澄.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气分析特点[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10):1063.
[收稿日期:2014-04-30 编校:徐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