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热清注射液治疗呼吸道感染的临床应用
发表时间:2014-03-11 浏览次数:731次
呼吸道感染是最为常见的感染性疾病,按照感染部位可分为上呼吸道感染与下呼吸道感染,其中上呼吸道感染是指自鼻腔至喉部之间的急性炎性反应[1],笔者将痰热清注射液应用于临床治疗中,通过观察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总有效率,探讨中医药在呼吸道感染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2011年7月~2013年7月共收治呼吸道感染患者248例,男171例,女77例,年龄42~83岁,所有患者均被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临床就诊时均有不同程度的咽痛、充血及咳嗽症状;所有对所用药物均无禁忌证,且自愿参加本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按照随机分层分组法将248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45例,男94例,女51例,平均年龄(45.6±2.2)岁,发病至就诊时间3~5 d,平均(3.2±1.1)d。对照组126例,男77例,女49例,平均(49.3±1.8)岁,发病至就诊时间2~6 d,平均(2.7±1.6)d;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对症治疗,如发热严重患者可给予物理降温措施,对照组患者静脉滴注头孢唑肟钠2 g,2次/d,连续给药7 d。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痰热清注射液,将20 ml痰热清注射液加入5%的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1次/d,连续给药7 d。
1.3观察指标及疗效判断:观察两组患者咽痛消失时间、咽部充血消退时间、咳嗽消失时间及发热消退时间,将拭子从无菌培养管中取出后蘸无菌NaCl溶液,以轻快的动作迅速擦拭两侧腭弓及咽、扁桃体的分泌物后进行培养,并观察两组咽拭子培养阳性率。根据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临床将疗效分为三类:治愈即患者咽痛、咳嗽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体温恢复正常,咽拭子培养显阴性;有效即临床症状显著改善,体温恢复或接近正常;无效临床症状未见改善,甚至恶化,咽拭子培养显阳性[2];将治愈和有效例数视为临床总有效率。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观察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咽拭子培养阳性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8%,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6.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讨论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最为常见的临床感染症状,常发病于患者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当患者免疫力降低时使本已存在的致病菌迅速生长繁殖,导致上呼吸道急性感染症状发生,如咽痛、咽部出血、咳嗽及发热等,该病也可能继发于支气管炎、肺炎、副鼻窦炎等;西医认为上呼吸道感染是由致病菌感染所致,因此临床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通常给予抗生素类药物,其中又以抗菌力强及抗菌谱广的头孢类抗生素为主,但中医理论对上呼吸道感染则有不同的认识,中医将上呼吸道感染视为风温肺热病范畴,认为该病是肺失宣降、痰热互阻导致的肺功能失调,因此临床治疗要以清热、解毒及化痰为主,痰热清注射液中多种中药材具有以上功效,同时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其组方中金银花等味中药还具有抗菌作用,而黄芩、山羊角等可提高机体免疫力,这与中医理论认为,上呼吸道感染的根本原因在于患者体质虚弱、正气不足的理念不谋而合,为此本组资料将痰热清注射液联合头孢类抗菌素应用于临床中取得了良好效果,从临床试验结果看,观察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临床总有效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由此说明,痰热清注射液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4参考文献
[1]谌向忠.痰热清注射液与头孢呋辛联合应用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效果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3):3230.
[2]季加芬,王立杰,姜萍,等.热毒宁注射液佐治儿童急性病毒性下呼吸道感染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1,26(6):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