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创纯氧正压通气治疗急性中重度一氧化碳中毒的临床效果
发表时间:2014-01-20 浏览次数:596次
一氧化碳中毒是一种急诊科常见的疾病,及时有效的采取施救措施可挽救患者的生命。本院采取无创纯氧正压通气治疗急性中重度一氧化碳中毒50例,对患者意识恢复及症状改善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0年6月~2012年11月进行无创纯氧正压通气治疗急性中重度一氧化碳中毒50例患者,对比治疗前后的患者意识恢复及症状改善的情况。男30例,女20例,年龄 15~67岁,平均38.8岁。住院前,患者昏迷有40例,烦躁不安的有10例。诊断的标准:有比较明确的一氧化碳接触史;有恶心反胃、头疼昏迷、烦躁不安的症状;其中碳氧血红蛋白≥0.300。
1.2 方法:患者一进入医院,就用瑞士拉菲尔的呼吸机面罩正压对患者供氧,采用的方式是同步间歇指令:呼气末正压外加通气。压力支持为15 cm H2O(1 cm H2O=0.098 kPa),呼气末的压力(PEEP):5~7 cm H2O,保持的频率为12~16次/min,吸气的时间为1.5 s,潮气的量为12 ml/kg,吸氧的浓度保证100%;每次吸氧的时间为1 h,每吸氧半小时就休息10 min,尽量多呼吸室内的新鲜空气。每天治疗2次,10 d为1个疗程,同时配合连续低流量的吸氧。这些患者在吸氧的同时还要有效的防治脑水肿,改善改善脑细胞的代谢以及预防感染等有效措施[1]。
1.3 疗效判定[2]:对比治疗前后的患者意识恢复及症状改善的情况。显效:患者的症状和意识在6 h以内有明显好转;有效:患者在6~24 h有明显好转;无效:患者在24 h后仍未见好转。
1.4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3.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各项参数以均数±标准差( s x ± )表示,采用t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治疗后,所有患者的治疗3 min左右,血氧饱和度就开始上升,有15例患者在1 h内意识恢复,随后又有20例患者在6 h 内意识恢复,随后又有13例患者在6~24 h内意识逐渐改善。显效35例,占70%,有效13例,占26%,总有效率为96%。由于我院医疗设施有效,没有高压氧治疗设备,凡是经过治疗24 h后,患者意识没有得到改善,均转院进行治疗。
3 讨论
冬季常因居民不合理使用取暖燃料,或者司机长期封窗内燃取暖,产生严重超标的一氧化碳,进而引发中毒现象,近几个月来,我国也有多例一氧化碳中毒案例,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一氧化碳中毒具有病情发展迅猛,如果不及时抢救就有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它引发中毒的机制为:一氧化碳与机体内的血红蛋白相结合,结合后就会大量的吸收机体内的氧气,并且不容易被分解,让血液失去携氧的能力,就会引起机体全身性的缺氧症状。造成机体组织上缺氧和低氧血症,对机体内的心脏及脑组织造成严重的损伤。我们知道,氧在机体内是不能够被储存的一种物质,同时机体正常生理活动都离不开氧的供应,其中大脑消耗氧气量占机体耗氧量的25%左右,所以大脑是对缺氧最为敏感的部位,一氧化碳中毒后,最先遭受影响的就是大脑。据权威报道,一氧化碳中毒昏迷超过4 h,就有可能严重损伤机体的神经系统,并留下后遗症,严重时,还会患上脑水肿以及不同程度的局灶性的软化、坏死[3]。如果临床上发生颅内压增高症候群,就有可能形成脑疝,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所以,在临床医治一氧化碳中毒患者,采取快速有效安全的措施,积极改善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的脑细胞的供氧情况,恢复血红蛋白的携氧能力,将是抢救成功的至关重要的环节。
临床上,HBO是治疗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的首选方法,基于我国大多数的医疗设施而言,没有高压氧设备,同时转院治疗有可能失去抢救患者最佳时机,对此,无创纯氧正压通气治疗急性中重度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将是一个不错的治疗方法。本文试验中患者均是采用无创纯氧正压通气的治疗方法,治疗前后患者的意识及症状有明显的好转,这进一步证实了无创纯氧正压通气可以清除机体内的Hb-CO,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相比自然呼吸,效果更加显著[4]。
总之,临床实践中,无创纯氧正压通气治疗急性中重度一氧化碳中毒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在治疗期间应当抓住时机,以最快、最有效的速度抢救患者的生命。
4 参考文献
[1] 王明锁,徐家福.注射用内给氧对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的疗效观察 [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1(11):167.
[2] 葛 环,高春锦,赵立明,等.高压氧对一氧化碳中毒大鼠血小板 CD61及多形核白细胞黏附分子CD11b/CD18表达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5,15(35):267.
[3] 谢 鹏,罗政宝.小儿重症一氧化碳中毒救治体会[J].陕西医学杂志,2007,18(2):98.
[4] 张汉平,胡立波.急性一氧化碳中毒5例报告[J].陕西医学杂志,2003,16(10):28.
[收稿日期:2013-05-08 编校:苏建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