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气道湿化对气管切开后气道的影响观察
发表时间:2014-01-17 浏览次数:610次
不同气道湿化对气管切开后气道的影响也有一定差别,本次研究选择2010年4月~2012年7月间在本院治疗的重症昏迷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不同气道湿化对其气管进行护理,对比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4月~2012年7月间在本院治疗的重症昏迷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纳入标准,并且家属同意参与研究。患者主要以脑出血、脑血管病及重度颅脑损伤为主,并且术前均证实无肺部感染。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和处理方法随机分为A组与B组,每组25例。A组男13例,女12例,年龄19~68岁,平均(32.9±5.2)岁。B组男14例,女11例,年龄 21~69岁,平均(33.8±5.7)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A组患者应用输液泵控制持续湿化,B组患者实施传统间断湿化,两组患者应用同样湿化液。将适量糜蛋白酶、庆大霉素和地塞米松加入1.25%碳酸氢钠溶液,然后根据不同方法对患者进行湿化处理。A组:将头皮针与湿化液的输液器连接,剪掉针头软管后直接插入器官,调好之后,与氧气管一并固定在气管套管外周,根据患者痰液黏稠度和痰量调整滴注速度。B组: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沿器官套管内壁注入湿化液,根据患者情况调整适当调节频率和剂量。
1.3 评价指标:根据临床气道湿化效果制定临床判断标准,分为湿化适中、湿化过度、湿化不足。湿化适中:患者呼吸音清晰,肺部无痰鸣音,痰量和浓稠度正常,无痰痂形成或咯出;湿化过度:咳嗽频繁,肺部有痰鸣音,痰液较多呈泡沫状,需要反复吸取;湿化不足:呼吸较粗,痰液黏稠不易吸出。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主要以患者气道黏膜损伤、肺部感染、血氧饱和度、吸痰次数、形成痰痂、刺激性咳嗽为主要判断标准[1]。
1.4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16.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各项参数以均数±标准差( s x ± )表示,采用t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湿化效果比较见表1。从表中对比数据可见, A组、B组湿化适中率分别为92%和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湿化效果较好。在湿化过度和湿化不足两个方面,A组发生率均低于B组,两组患者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见表2。
3 讨论
昏迷患者气管切开术后,吸入气体由于绕过生理屏障结构直接进入肺泡组织,致使下呼吸道水分被带走,引起气道黏膜损伤,造成患者肺部栓塞或血样升高等并发症,加重病情,因此,气道湿化就显得十分必要。临床研究证实,无论是湿化不足还是湿化过度都会增加肺部感染几率,因此,选择合适的气道湿化方法十分重要。从本次研究对比持续湿化和间断湿化效果来看,持续湿化效果较好,且并发症发生几率低,患者气管状况较好,临床应用价值高,值得广泛推广。本次湿化液选择了碳酸氢钠溶液,碱性溶液的皂化功能能够有效冲洗呼吸道,使局部形成弱碱环境,软化痰痂,稀薄痰液,应用效果较好,但是存在导致肌肉疼痛和水肿的风险,临床仍需加强研究。综上所述,临床中持续湿化气道方法在昏迷患者气管切开后气道护理中应用效果较好,应用价值高。
4 参考文献
[1] 申茂玲,朱广云,申智慧.严重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持续气道湿化的临床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1,8(29):141.
[收稿日期:2013-04-15 编校: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