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神经内科》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关系的研究

发表时间:2012-09-19  浏览次数:729次

  作者:方道顺  作者单位:河南省信阳第一人民医院,河南 信阳

  【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 方法:彩超检测100例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测量颈总动脉IMT,观察斑块的有无及形成情况,并检查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70例作为对照组。 结果:脑梗死组异常检出率为78.0%,对照组异常检出率为30.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常见于颈动脉分叉处,其次为颈内动脉起始段,但左、右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明显重于非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不稳定性斑块脱落是造成脑梗死的重要发病原因之一。

  【关键词】 颈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超声检查;彩色多普勒

  脑梗死为脑血管疾病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其致残率及病死率较高。我们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血管,来了解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分布特点及超声类型,旨在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5年7月~2007年6月间在我院住院的脑梗死患者100例,男56例,女44例,年龄36~85岁,平均67.18岁。诊断均符合1996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标准。对照组为同期住院的非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70例。

  1.2 超声检测方法:仪器:采用飞利浦IE33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5~10MHz。探测颈总动脉、颈动脉分叉处以及颈内动脉起始处,观察内膜至中膜厚度(IMT)。判断标准: IMT> 1.0 mm为内膜增厚,IMT>1.2 mm为斑块形成。根据组织病理学和斑块的影像学特点将斑块分为扁平斑、软斑、硬斑、溃疡斑。

  1.3 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两组间内-中膜厚度(IM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但左、右侧颈动脉IMT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二组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TMI)的比较 二维超声检测共显示131块斑块,脑梗死组斑块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超声检查颈部动脉血管异常78例,异常率为78.0%(78/100),对照组中颈部动脉血管异常22例,异常率为30.1%(22/7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颈动脉斑样硬化斑块各部位发生情况发生在右侧62例,左侧69例,颈动脉分叉处最为多见61例(78.2%),颈内动脉起始部42例(53.9%),颈总动脉主干28例(35.9%),虽左侧比右侧值略高,但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斑块类型软斑48例(36.6%),溃疡斑39例(29.8%),硬斑26例(19.9%),扁平斑18例(13.7%)。

  3 讨论

  过去认为造成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的血管病变主要发生于颅内动脉,而近年来研究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1-2]。

  颈动脉IMT增厚是颈动脉早期粥样硬化的标志,且超声能够直接检测。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病变主要累及大、中动脉的内膜,首先是IMT增厚,使内膜变为粗糙,逐渐形成斑块。本文结果表明,脑梗死组的IMT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提示颈动脉IMT增厚和斑块形成与脑梗死事件相关。

  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易发生在颈动脉分叉处和颈内动脉起始段,是由于该处管腔血流缓慢,易产生湍流,故脂质易于沉积,形成斑块。本组资料也表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分叉处,往往两侧同时受累,其次是颈内动脉起始部及颈总动脉主干。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明显重于非脑血管病患者。

  脑梗死基本病因是脑动脉硬化,脑梗死患者颈动脉IMT明显增厚,78.8%的脑梗死患者有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形成[3-4]。当斑块形成并突入管腔时,由于富含脂质或管壁压力的增大,斑块可发生破裂,暴露的脂质和胶原可激活血小板,启动凝血反应形成血栓,构成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同时斑块可致管腔部分狭窄,为血管上游栓子的停留创造条件。颈动脉粥样硬化对脑梗死的病因学方面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其可能是脑栓子的一个重要来源以及对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斑块的组织成分与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许多研究表明脑梗死的发生与斑块性质密切相关,而软斑是引起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5]。 本研究结果显示,脑梗死组颈动脉软斑及溃疡斑占66.4%(87/131)。

  现已证明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也是脑血管疾病强有力的致病因素,20%~30%的缺血性脑卒中是颈动脉狭窄所致,其中60%是因为颈动脉狭窄所致的血流动力学障碍导致的[6]。本研究结果表明,有颈动脉粥样硬化者,脑梗死组78例(78.0%),对照组22例(30.1%),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文献报告相符[7]。这说明颈动脉粥样硬化以及颈动脉狭窄与脑梗死密切相关,是脑梗死不可忽视的危险因素。

  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具有重复性强、无创的特点,它对观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进展或评定疗效有一定的意义,尤其是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的观察,对预测脑梗死病情的发生与发展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赵新民,江凤荣,刘永杰.彩超对颈动脉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研究[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03,19(5):337.

  [2] 蒋柳杰,潘永康,王秀琳,等.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的临床意义[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3,16(6):359.

  [3] Kazmierski R, Kozubshi W, Watala C. Intima-media comlex thickness of common carotid artery as a risk factor for stroke[J]. Neurol Neurochir Pol, 2000, 34: 243.

  [4] 陈卓友,包仕尧. 舒降之治疗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研究[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4,17:23.

  [5] 姜 丹,顶正超,尚炯炯,等.脑梗死与颈动脉硬化的相关性[J].中国康复,2003,18(3):142.

  [6] Turkenburg JL,Otayen JA,Olen WL.Role of carotid sonography as a first examination in the evaluation of patients with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 and strokes:benefit in relation to age[J]. J Clin Ultrasound,1999,27:65.

  [7]魏 莉,潘光成,应荣斌,等.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脂等因素的关系[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0,13(5):297.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