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达拉奉对重症急性脑梗塞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及临床意义
发表时间:2012-09-12 浏览次数:710次
作者:杜福文,林晖,黄丽华,杜福亮 作者单位:广西防城港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广西防城港
【摘要】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对重症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随机将134例重型急性脑梗塞患者分为两组,两组常规治疗相同,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给予依达拉奉30mg加生理盐水100ml静脉滴注,每日2次;对照组给予吡拉西坦8.0g加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疗程均为14天。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第7、第14天检测血清hs-CRP水平,并进行欧洲卒中评分(ESS)。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第7、第14天重症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清hs-CRP水平明显降低,ESS评分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结论 依达拉奉能有效抑制重症急性脑梗塞的炎症反应,降低血清hs-CRP水平,改善神经功能。
【关键词】 脑梗塞/ 治疗;依达拉奉;超敏C-反应蛋白
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增高,它能反映急性脑梗塞的严重程度,为了探讨依达拉奉对重症急性脑梗塞患者hs-CRP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我院从2005年10月~2008年1月采用随机方法对134例进行分组对照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病例选择 2005年10月~2008年1月在我科住院病人,符合1995年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脑梗塞诊断标准,并经CT或MRI确诊且符合下列条件:①首次发病,发病48h以内;②年龄45~80岁,无严重心、肺、肝、肾疾病和肿瘤,近4周内无感染性疾病、风湿热活动;③改良爱丁堡与斯堪的纳维亚研究组标准(MESSS)评分达到中、重型积分(16~45)分,但深昏迷或脑疝形成者除外。治疗组67例,其中男48例,女19例,年龄(62.5±15.3)岁,MESSS积分(34.7±8.3)分,合并高血压25例,糖尿病19例,高脂血症14例;对照组67例,其中男44例,女23例,年龄(63.8±18.2)岁,MESSS积分(35.2±9.6)分,合并高血压21例,糖尿病16例,高脂血症12例。两组年龄、病重程度、治疗时间、检测时间和影响的相关因素等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和疗效评定 治疗组给予依达拉奉30mg加生理盐水100ml静脉滴注,30min滴完,每天2次;对照组给予吡拉西坦8.0g加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每天1次,疗程均为14天。两组常规治疗相同,包括酌情脱水、抗血小板凝集、管理血压、控制血糖、降脂和防治并发症。选用欧洲卒中评分标准(ESS)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第7天、第14天进行疗效评定。
1.3 血清hs-CRP浓度测定 两组分别在发病后48h内、治疗后第7天、第14天清晨抽取空腹静脉血,注入EDTA抗凝管中,室温下静置0.5~1h后分离血清,-20℃冰箱保存,定期分批检测hs-CRP,采用免疫浊度法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正常值<10mg/L。
1.4 统计学处理 计量数据用±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s-CRP检测结果比较 两组治疗前血清hs-CRP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组治疗后第7天、第14天血清hs-CRP水平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均<0.01),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ES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ES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第7天、第14天ESS评分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著性(P<0.05或P<0.01),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hs-CRP水平变化(略)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ESS评分比较(略)
3 讨论
3.1 C-反应蛋白(CRP)与hs-CRP的关系 CRP是一种炎症反应的敏感标志物,主要在肝脏内合成,正常情况下它以恒量成分存在血浆中,当感染、组织损伤、缺血缺氧等发生时,通过激活补体系统和一定细胞因子如TNF-α、IL-1、IL-6等介导,刺激大量产生和释放。以往CRP检测水平较低,最低检测下限为10mg/L,敏感性不高,临床应用受到明显限制,近年来,采用全自动生化免疫检测技术测定血清中微量的hs-CRP,最低检测下限为0.1mg/L,能够敏感地反映血清中CRP水平变化,为临床提供了一种具有重要价值的疾病监测指标。
3.2 hs-CRP与脑梗塞的关系 研究表明[1],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塞的病理基础,而动脉粥样硬化并不是一种简单的脂质沉积疾病,慢性炎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特征,粥样硬化斑块的破溃脱落是发生急性脑梗塞的重要因素,在粥样硬化斑块破溃和急性脑梗塞时往往出现时相性急性炎症反应,炎症在急性脑梗塞的病因、发生、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hs-CRP作为炎症反应的更加敏感指标,在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清中都有不同程度异常表达,其血中浓度和病理损伤程度有明显相关性,它能反映急性脑梗塞的严重程度。研究显示[2,3],急性脑梗塞发生后6~8h hs-CRP开始升高,24~48h可达峰值,持续约1周左右,多在2~4周后才逐渐恢复到病前水平,梗塞面积越大,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重,hs-CRP表达越高,随病情的好转而下降,它可作为判断急性脑梗塞病情、预后和治疗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本组结果表明,应用依达拉奉后,hs-CRP升高峰值较对照组明显降低,hs-CRP下降较对照组明显提前。研究发现[4],hs-CRP不仅是一种单纯的炎症反应标志物,它可能还是一种重要致病因子参与急性脑梗塞的发病全过程,作用机制主要是:①hs-CRP可与脂蛋白结合,激活补体系统,产生大量终末攻击复合物和终末蛋白C5~9,造成血管内膜损伤;②hs-CRP多定位于粥样硬化的动脉内膜,可与粒细胞、单核细胞的hs-CRP受体结合,进一步造成血管内膜损伤;③hs-CRP可激活一定的细胞因子如TNF-α、IL-1、IL-6等,介导非特异性炎症反应,促进血栓形成和加重缺血半暗带损害;④hs-CRP可作用于动脉内膜,使血管黏附分子大量分泌,诱导血管平滑肌硬化增生使动脉硬化斑块不断扩大,并使白细胞释放蛋白酶,血栓纤维帽破裂直接导致血栓形成[5];⑤hs-CRP可促进单核细胞释放组织因子,导致凝血纤溶系统失衡,增加血栓发生的危险性[6]。
3.3 依达拉奉对hs-CRP的影响 本组结果显示,依达拉奉对重症急性脑梗塞疗效显著,治疗后第7天、第14天ESS评分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传统认为,依达拉奉是一种新型自由基清除剂,它的作用途径是清除自由基和抗脂质过氧化,抑制缺血后血管内皮细胞的损害,抑制缺血性脑水肿,抑制迟发性神经元死亡,保护神经功能。本组结果发现,治疗组在治疗后第7天、第14天血清hs-CRP水平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均<0.01)。依达拉奉对hs-CRP的影响值得药学和临床重视,从本组结果分析,ESS改善与hs-CRP下调一致,提示依达拉奉能抑制hs-CRP,减轻重症急性脑梗塞过程的各个炎症反应环节,提高临床疗效,它可能是依达拉奉新的药理作用。
【参考文献】
[1] 谢良麒,王宪.C反应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J].生理科学进展,2004,35(2):113-117.
[2] 高亮.C反应蛋白在急性脑梗死发病中作用机制的探讨[J].山西医药杂志,2004,33(6):475-477.
[3] 朱树花,王翠兰.超敏C-反应蛋白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表达[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27(16):1620-1621.
[4] MuirWeir CJ, Alwan W. C-reaction protein and outcome after ischemic stroke [J]. Lancet,1999,30(5):981.
[5] DiNapoli M, Papa F, Bocola V, et al. Prognostic influence of increased C-reactive protein and fibrinogen levels in ischemic stroke [J]. Stroke,2001,32(1):133-138.
[6] Tohgi H, Konno S, Takahashi S, et al. Activate coagulation/fibrinolysis system and platelet function in acute thrombotic stroke patients with increased C-reactive protein levels [J]. Thromb Res,2000,100(5):373-379.